《荀子.勸學》全文解析+重點整理看這邊,搞定DSE中文必考!

荀子的《勸學》是DSE中文科卷一考試裡,選入十二篇範文的其中一篇文章。荀子的《勸學》徹底展現了荀子重視禮義、學習的思想。許多考生對於孔孟思想較為熟悉,但對於受到孔子思想影響的荀子沒那麼熟悉。荀子重視儒家的「禮」,卻能夠批判性地發展出「禮法並施」,與傳統儒家不同的思想,而這也是DSE中文科考題的出題重點之一。以下我們節錄DSE中文卷一考題最常出現的《勸學》段落(※註),並提供白話文譯文、重要詞語注釋、使用的修辭法等重點整理,方便DSE考生做考前重點複習,並且能更了解荀子的中心思想。

※註:以下段落引用香港教育局提供的荀子《勸學》三個段落,欲閱讀全文可參考讀古詩詞網

《勸學》學習重點

理解荀子中心思想

荀子受到孔子思想影響,重視禮義倫理,但也相信「人性本惡」。荀子認為人生來無正確的道德觀念,而是需要後天努力學習,屏除先天的「惡」,人才會有所修養,擁有清明智慧。《勸學》也特別強調個人透過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之下才能養成美德,因此《勸學》也是理解荀子中心思想的重要著作。

運用對比認證手法強化個人論點

論說文側重提出個人主張,用論據與論證手法來加強說明個人觀點。《勸學》開頭就點出中心論點,並善用自然現象、物質變化等事實為例,以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手法,生動鮮明地表達個人立場。考生在練習論說文時,可參考《勸學》當中如何有效運用論據與論證手法,來強化個人論點。

活用比喻手法使文章具象化

比喻修辭能將抽象的物體、道理、思想具象化,方便讀者快速又生動地理解作者欲表達的事物。荀子在《勸學》不僅運用許多眾人熟悉的事物作為例子,也善用借喻、博喻、略喻等多種比喻手法,將句子層層堆疊,讓讀者能簡單明瞭的理解作者想傳達的道理,是非常高明的寫作手法。考生在練習撰寫論說文時,不妨參考與學習《勸學》內運用多種比喻法來說明論點的寫作方式,便能清楚地呈現個人論點給讀者。

學習為論說文安排巧妙的布局

荀子的文章相當擅長布局安排。戰國時期的文章通常是段落之間各自成篇,整體卻毫無關聯。然而荀子的文章每個段落既能獨立成篇,又能承接上下段落的脈絡,使文章能夠首尾呼應,讀起來也有一氣呵成的感受。藉由每個段落之間層層相扣的便化,能夠強化讀者對於論點的印象,也能引發讀者深入思考。

考生如果想在文章裡放入較多觀念,或是撰寫格局較大的文章、學術論文時,此種構思縝密又精巧的段落安排就顯得更加重要。考生多閱讀此類作品不僅能強化邏輯思考力,參考此種布局方式也能提升寫作的整合、歸納能力,寫出清楚好懂的文章。

《勸學》作者、背景介紹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荀子本名荀況,又名孫卿,是戰國末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雖然主要受到儒家思想所影響,但他吸收了儒家思想後進行批判性的統合與整理,提出了結合儒家與法家的「禮法並施」的思想。荀子認為孔子的提出的「禮」(文明道德),與法家思想的「法」(法律治國)是可以並存的,並主張以「禮高於法,法以禮原則」治國,才能使政治社會有所秩序。

荀子的思想也主張「人性本惡」,因此也特別強調藉由後天的學習,改善先天性格、知識、品格上的不足,才能成為具備道德素養又淵博知識的人。其中荀子的《勸學》裡就運用許多比喻、對照的例子,充分展現荀子主張的「人性本惡」與「制天命而用之」(後天努力必能勝天)的思想,這是理解荀子主要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勸學》(節錄) 原文+白話譯文

圖片來源:飛飛歷史網

《勸學》原文 (節錄)+ 白話文譯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1]。青,取之於藍[2],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3]繩,輮[4]以為輪,其曲中規[5];雖有槁暴[6]、不復挺[7]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8]則直,金就礪[9]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10]乎己,則知[11]明而行無過[12]矣。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半途而廢的。青色由藍草提煉出來,卻比藍草還青;冰是油水凝結而成,卻比水更冷。木材筆直也符合墨繩直挺的標準,但經過火烤製成稱輪子,它的彎曲程度也能符合圓規的標準,即便它經過風吹日曬,也不會回到它直挺的樣子,這是因為烘烤加工,讓它變成了這樣的狀態。所以說木材經過墨繩校正就能變得直挺,刀劍經過磨刀石磨礪後就會變的鋒利;君子只要廣泛學習且每天自我省思,就能變的智慧明達,不會有過失的行為了。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13]之所學也;吾嘗跂[14]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15]也,而聞者彰[16]。假[17]輿[18]馬者,非利足[19]也,而致[20]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1]也,而絕[22]江河。 君子生非異[23]也,善假於物[24]也。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我曾經整天思考,卻不如片刻所學習到的知識還多;我曾經踮起腳後跟望向遠方,卻不如我直接登上高處所看到的景色還遼闊。登上高處招手,儘管我的手臂沒有變長,卻能讓遠方的人看見我;順著風呼喊,儘管我聲音沒有變的宏亮,卻能讓人清楚地聽見我的聲音。駕著馬車行走的人,並不是走路飛快,卻能夠到達千里遠處;搭乘船的人,並非擅長游泳,卻能渡過江河。君子生來的資質並沒有與他人不同,只是懂得善用後天所學習的知識而已。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25],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6], 聖心備[27]焉。故不積跬步[28],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29]一躍, 不能十步;駑馬十駕[30],功在不舍[31]。鍥[32]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33]。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34],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35]也。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土堆積形成山,自然會興起風雨;水積流成深淵,自然會有蛟龍出沒;累積善行成了美德,自然能擁有高人一等的智慧,並俱備聖人般的精神。因此如果不一步步累積,就無法到達千里之遠;河水不堆積,就無法形成海洋。資質優良的馬一跳,也不過十幾步的距離;資質駑鈍的馬每天行走十天,也能達到目的地,原因就在於牠沒有放棄。雕刻時如果半途而廢,就會成為朽爛又無法折斷的木頭;如果持續雕刻,即便是堅硬的金屬石頭,也能加以雕飾。蚯蚓身上沒有爪子和強硬的筋骨,卻能往上鑽引吃到泥土,往下鑽引喝到泉水,這是因為牠擁有鑽研的苦心。螃蟹雖然有六隻腳和兩隻鉗子,但沒有蛇或鱔魚的洞穴的話,牠也沒有藏身之處,這是因為牠心浮氣躁的關係。

參考資料來源:上述白話文譯文參考讀古詩詞網加以編修

《勸學》重點註釋

編號原句註釋
1已(yǐ)停止
2青取之於藍靛藍色,一種染料,需要從藍草中取得。
3符合
4輮(róu)意同「煣」,透過火烤讓木材彎曲的一種工藝。
5畫圓規的工具
6槁(gǎo)暴(pù)暴意同「曝」,意指風吹日曬而乾枯的樣子。
7挺直
8受繩繩指墨線,此處指用墨繩校正。
9就礪就作為動詞使用,意指「靠近、接近」;礪作為名詞使用,意指「磨刀石」。此處為把金屬製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
10參(cān)省(xǐng)參意指檢察、檢驗,也意同「叁」為「多次」的意思,;省意指省察。此處是表示每天反省自我之意。
11意同「智」,此處意指智慧明達。
12行無過此處指行為沒有過錯。
13須臾(yú)短暫的時間,片刻
14跂(qǐ)踮起腳後跟
15此處指聲音宏亮
16清楚、明顯。此處指聲音聽得更清楚。
17假藉、憑藉
18輿車廂,此處指馬車
19利足此處指行走快速的模樣
20到達
21此處指游泳
22渡過。此處指渡過江河。
23生非異生意同「性」,表「天賦」之意。此處指天賦資質與他人相同。
24物意指外物,此處指客觀條件。
25深處,此指深水之處。
26神明自得神明指神智,此處指神情從容自得。
27聖心備此處指俱備聖人的心智。
28跬(kuǐ)步指步伐之間的距離。古代的一步相當於現代的半步。
29騏(qí)驥(jì)俊美的馬、千里馬
30駑馬十駕駑馬意指劣馬,駕指拉車。此處意指用即便用不好的馬拉車,走十天的路也能到達目的地。
31意同「捨」,捨棄
32鍥(qiè)意指「刻」,雕刻,作動詞使用。
33鏤(lòu)意指雕刻。
34蟹六跪而二螯(áo)意指螃蟹的六隻爪子、兩個鉗子。此處指螃蟹擁有很多隻腳,但如果沒有蛇跟黄鳝的洞穴,它也沒有容身之處。
35心浮氣躁,不安定的樣子

《勸學》主旨與寓意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荀子的《勸學》充分闡述學習的重要性,並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帶出學習應具備的態度與方法。文章一開始就破題點出學習的重要性,接著帶出學習之所以重要,在於能夠彌補人先天的缺點;即便我們先天上沒有過人的資質,藉著後天不斷累積、持續的學習,也能到擁有高人一等的智慧。最後告誡人如果要達到擁有清明智慧的境界,學習就要抱持著用心專一、持之以恆的態度才行。

荀子的作品與春秋戰國的多數作品不同,荀子不太使用寓言故事,而是用實際的動物、物品、自然山水的狀態變化來比喻個人的論點。《勸學》當中透過層次分明的說明,以及對比論證方式,可充分感受到荀子受到孔子影響,極為重視「知識」。同時也傳達荀子重視後天努力「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認為人無論先天資質如何,都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改善天生的缺陷,甚至擁有聖人般的智慧與品德。

《勸學》文章段落解析

荀子的《勸學》一開始就表明主旨,並陸續說明學習的作用、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態度,各個段落都能呼應前面欲表達「學習不能中斷」的主旨。藉由這樣層層堆疊的寫作方式,也體現了荀子性惡論的思維。以下針對節錄的三個段落,整理各個段落的大意與寓意。

段落段落大意
第一段破題表達學習的重要性,並以青色、冰、木材、刀劍為例,說明人只要不斷學習、精進,就能有高名的智慧、端正的行為。
第二段說明學習帶來的好處,並以乘馬與乘舟之人等例子做比喻,說明人即便天生擁有好資質,只要善加學習,也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達成意想不到的成就。
第三段表達「勤勉」、「專心」、「堅持」為學習時最重要的態度。以許多大自然現象、動物作正反論述,表達有些人先天資質佳,但荒廢學習、一心二用的話便難成氣候;有些資質駑鈍的人因為勤奮、專心致志地堅持學習,這樣下來也能達到學識淵博的境界。

《勸學》的重點修辭寫作手法

《勸學》使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如:論證寫作、比喻、對偶、排比修辭來撰寫,使文章讀起來能一氣呵成,又能輕鬆理解作者想表達的寓意。《勸學》內工整又巧妙的修辭手法也是DSE考試經常出題的方向,以下分析《勸學》內使用的各種修辭法與範文例句,方便考生對照理解。

論證寫作手法

荀子在《勸學》裡的各個段落,無論是論點、論據、論證手法都以清楚明瞭的方式撰寫。並且荀子善用大自然、動物為例子作為論據,能夠強而有力的表達個人論點,也使《勸學》的論說文的撰寫架構相當完整。建議考生也可參考荀子的寫作手法撰寫DSE論說型作文。

第一段

使用對比認證手法,藉由大眾熟悉的事物如:青色、冰、木材、刀之間變換的狀態舉例,藉此生動且具體地傳達個人立場。

論說文項目內文含意文章範文
論點學習不能中斷的重要性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論據以物品實際變化的狀態,作為例子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論證手法使用對比認證手法

第二段

使用對比認證手法,藉由大眾熟悉的事物如:乘馬步行、搭船渡河、人身處在高山上的變化來舉例,藉此生動且具體地傳達個人立場。

論說文項目
內文含意
文章範文
論點
學習的好處:彌補先天的不足,並帶領我們走往更高智慧的境界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論據
以人身處在高處,比喻學習後能達到的成就。 以乘馬、搭船之人,比喻學習能彌補不足,並帶來更高成就。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論證手法
使用對比認證手法

第三段

使用對比認證手法,藉由大眾熟悉的自然現象(土、水)來舉例,藉此生動且具體地傳達個人立場。再透過比喻論證手法,藉由截然不同的動物如:騏驥與駑馬、蚯蚓與螃蟹作為正反面的對比說明,能夠突顯作者欲表達的論點,也讓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論說文項目
內文含意
文章範文
論點
學習需要保持耐性、專心、勤奮的態度,不然難以看到遠大的成果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論據
以土、水等自然現象,說明「累積」的重要性。 以騏驥與駑馬作對比,說明學習「持之以恆」,學習才能有所豐收。 以蚯蚓和螃蟹作對比,說明學習需要「專心致志」,才能有顯著的學習效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論證手法
使用對比認證、比喻論證手法

比喻修辭法

荀子寫作的特色在於經常使用眾人都熟知的物品、自然現象作為比喻,除了方便大家理解之外,也能藉此傳神地表達個人的中心思想。

比喻用語
含意
文章範文
青色、冰
比喻天性,說明人雖然有天性,但成就並非由先天天性決定。間接帶出人透過學習,依然有機會比先天之性還來的更出色的道理。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材、刀劍
藉由木材經過烘烤加工的狀態,能夠從筆直的狀態轉變合乎各種用途的材料。比喻人透過後天學習能夠改變先天狀態,一旦達到一定的學習成就,就不容易受環境影響。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土、水
藉由土累積成山、水累積成海的狀態變化,比喻擁有智慧的人也是平日長時間累積,才能達到聖賢之人的成就。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駑馬
藉由馬的資質比喻人先天的資質,說明學習要保持恆心與毅力的重要性。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排偶修辭法

荀子的勸學將許多對照、論證用的例子,以對偶、排比句型呈現。使文章閱讀起來節奏明快有條理,短小精悍的表現手法也能加強荀子欲表達的論點。

排偶修辭法類型
文章範文
白話文譯文
排比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青色取於藍色,卻比藍色更青;冰由水構成,卻比水還寒冷
對偶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我曾嘗試整天思考,成果卻不如片刻學習來的多; 我曾踮腳望向遠方,視野卻不如登高所見來的廣。
對偶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登高招手,手臂沒變長,卻能讓遠方的人看見; 順風呼喚,聲音沒變響,卻能讓遠方的人聽見。
對偶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藉著馬車行走,並非擅長行走,卻能到達千里遠; 藉著小船渡河,並非擅長游泳,卻能渡過大江海。
對偶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土石聚成高山,風雨便從這裡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便在這裡出沒
對偶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不累積半步,便無法到達千里遠;不累積一滴水,便無法形成大海
排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優質的馬一跳,頂多只有十步遠的距離; 劣質的馬走個十天,也能到達遠方目的地,關鍵在於不放棄
排比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一旦放下刻鑿,就便成朽木也折不斷;只要不停地刻下去,再堅硬的金屬、石頭都能雕飾出美麗的圖案
排比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在鑽上吃泥土、鑽下喝泉水,這是牠用心專一的緣故。 螃蟹有八隻腳和兩隻大鉗,卻只能寄身在蛇和鱔魚的洞穴,這是牠用心不專一的緣故。

《勸學》歷屆試題隨堂考

圖片來源:Unsplash

DSE中文卷一的題型不只是針對文言文的詞語注釋、詞性等範圍來出題,也有不少題型會考驗到考生對於十二篇範文的理解程度。建議考生要全面理解範文內的文意之外,對於文內要傳達的思想也要充分理解,才不會在可以拿下基本分數的甲部失分。以下提供與荀子《勸學》相關的歷屆練習試題,考生可以檢測一下目前有沒有理解此篇範文,並得知個人要加強的部分有哪些。

題型一:依照以下文句譯寫成白話文

  •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參考答案】

  • 君子廣泛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就能擁有聰明智慧,行為不會有過失了。
  • 所以不一步步地累積,就沒有辦法到達千里之遠。
  • 若不是蛇跟鱔的洞穴,就沒有可寄住的地方,這是因為牠心思浮躁、不專心。

題目與參考答案來源:香港大學文言文荀子《勸學》文章試題

題型二:根據文句和文意選擇正確的答案

  1. 《荀子‧勸學》(節錄)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說明了哪種為學態度的重要?(單選) A. 持之以恆 B.專一用心 C.博覽廣見 D.善用外物
  2. 根據荀子在《勸學》(節錄)中的論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一句有何作用?(單選) A. 提出學習有高效能的作用 B.總結後天學習的重要 C.論證君子與一般人性上的差別 D.重申學習的好處
  3.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認為學習有甚麼意義?(複選) A. 改變本性 B.提升技能 C.去惡為善 D.增強耐性

【參考答案】

  1. D
  2. B
  3. A、B、C

題目與參考答案來源:香港大學文言文荀子《勸學》文章試題

題型三:簡答題,根據文章使用的例子,解釋該修辭法的用意

  • 為甚麼荀子會在《勸學》中提到「青」、「冰」、「木」和「金」等東西?試就原因及說理技巧兩方面說明之。

【參考答案】

  • 原因在於說明後天學習能夠改變本性,同時能改善自身缺點、增長知識與道德素養。說理技巧使用比喻論證的技巧,呼應前面「學不可以已」的論點,透過大眾所熟悉的事物說明後天學習的意義與重要性,能達到前後呼應、加強論點與說服力的效果。(※註)

題目與參考答案來源:香港大學文言文荀子《勸學》文章試題

題型四:單選題,根據以下粗體標示之詞語,選出正確的意思

  1. 雖有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A. 烤 .B.直 C.乾 D.墨繩
  2.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則利 A. 屈曲 B. 符合 C. 停止 D. 磨刀石
  3.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A. 嘹亮 B. 片刻 C. 清楚 D. 舉足

【參考答案】

  1. A
  2. D
  3. B

題目與參考答案來源:DSE Sphere

題型五:簡答題,根據文句回答其文意與用意

  • 在《勸學》中荀子對於學習的各方面都展開了深入的論述,荀子如何說明學習時應有的態度?試配合原文內容加以闡述。

【參考答案】

  • 在文章後半部,荀子以騏驥和駑馬為比喻學習需要堅持不懈,呼應前面兩段的主旨。又以朽木和金石作比喻,指出雕刻如果中斷,就會變成朽木也不會折斷;若持之以恆,即便是金屬石頭也能加以雕飾,用此說明學習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半途而廢就難以看到學習成果。 最後以蚯蚓和螃蟹做對比,指出蚯蚓能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先天條件,而是後天專心致志帶來的成果;螃蟹只能棲身於蛇鱔的洞穴是因為牠心浮氣躁的關係,藉此說明學習需要用心專一的道理。(※註)

題目與參考答案來源:Ice Cream Tutor

※註:以上簡答題的參考答案僅提供思考方向為目的,考生若直接抄錄,作為提交的答案而影響分數,本網站恕不負責。

其他荀子《勸學》相關歷屆練習題

DSE中文卷一奪分關鍵:比較各個儒家思想差異+理解荀子中心思想

看完以上荀子《勸學》的解析,你是否更了解荀子的思想?你有清楚理解每個文言文的詞語的解釋嗎?《勸學》之所以被列文DSE十二篇範文當中,就在於荀子以精巧、層次分明的方式,表達他重視學習、禮義的思想。由於荀子的思想對於後代的儒學思想、政治文化都帶來深遠的影響。建議考生在理解《勸學》段落文意、注釋與修辭手法的同時,也可延伸思考荀子的中心思想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為何,以及荀子跟其他儒家(孔子、孟子)思想上的差異為何。經由這樣的訓練,便有機會在變化多端的DSE中文卷一考試拿下高分。

延伸閱讀

【DSE中文卷一】死亡卷一必看溫習技巧!(範文, 白話文, 文言文重點)

【十二篇範文雞精】DSE中文範文溫習攻略|題型、範文重點

【DSE 中文範文】《出師表》諸葛亮 全文語譯、主旨、段落大意、問答工作紙

【DSE中文範文】范仲淹《岳陽樓記》語譯及主旨大意分析

想提昇英語能力?為你推薦香港熱門英文導師!

你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