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中文範文】《出師表》諸葛亮 全文語譯、主旨、段落大意、問答工作紙

目錄

十二篇範文溫習一文完成! 點擊以下連結吧

語譯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 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臣諸葛亮啓奏:先帝(劉備)創建大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駕崩。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們)益州地區人力物力都疲乏困頓,這真是局勢危急、生死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的臣子,在朝廷內毫不懈怠;忠心的將士,在戰場上奮不顧身,那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厚愛,而想要報答在陛下您的身上啊!(陛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意見,以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振奮將士們的志氣, 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合道理,從而堵塞了忠臣進諫的管道啊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皇宮中的侍臣、丞相府裏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蜀漢之臣),(對他們的) 提拔、懲罰、表揚、責備,不應該有不同標準。如果有為非作歹、觸犯法令,或盡忠行善的,應該一律交予專責的主管來審議賞罰,以彰顯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方針;不應該偏袒徇私,致使宮廷內外有不同的執法標準。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賢良信實,心志思慮忠貞純正, 因此先帝(劉備)選拔他們出來,留以陛下任用。微臣認為官中的事,無論大事 小事,全部都應諮詢他們,然後才去施行,(這樣)必定能夠補救缺點和漏洞, 提升效益。(至於)將軍向寵,品性善良,行事公正,通曉軍事,從前先帝任用他時,就曾稱許他「能幹」,因此朝臣公議推舉他為中部督。微臣認為軍中的事, 不論大事小事,全部都應諮詢他,(這樣)必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人才優劣, 各得其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西漢初年得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 則是東漢末年所以衰亡的原因。先帝(劉備)在世時,每次和臣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帝(劉志)、靈帝(劉宏)歎息遺憾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 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他們都是堅貞可靠,願為節義而死的 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臣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陽隱居耕種,只求在亂世中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 揚名顯達。先帝(劉備)不嫌臣出生卑微、見識鄙陋,反而屈辱自己,紆尊降貴, 三次到草舍來看望臣,詢問臣對當前天下大事的看法;臣因而感動振奮,於是答 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先帝)遭受戰敗,(臣)在敗軍之時接受任務,在危 難之時肩負使命,至今已經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處事小心謹慎,所以在臨終 時把(輔助陛下、復興漢室等)國家大事託付給臣。自接受(先帝)遺命以來, (臣)日夜為國事憂思感歎,深恐託付的任務沒有成效,因而損害了先帝知人之 明。因此,(臣)在五月(冒着酷熱)帶兵渡過瀘水,深入南蠻地區(平撫叛亂)。 如今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軍隊的裝備也很充足,應當激勵並率領全軍,北 伐平定中原,希望能夠竭盡臣平庸拙劣的才能,剷除奸險凶惡的敵人(曹魏), 復興大漢王朝,遷回原來的首都。這就是臣用以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本 分啊!至於(在政事上)權衡得失、考慮取捨,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意見,那就 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 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希望陛下委任臣負責討伐逆賊、復興漢室的任務,如果不能完成任務,就懲 治臣的罪過,以祭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陛下)德行的建言,就應責 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過錯,以表明他們怠慢失職。陛下也應當自己思慮 謀劃,徵詢治國良策,審察並接納正直的諫言,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這樣,) 臣就深受陛下恩德而感激不盡了。如今即將離開陛下遠征,(臣)不禁對着這篇 表章潸然淚下,不知道說些甚麼話了。

重點注釋

1. 崩殂:古時稱帝王之死曰「崩」。殂○粵 [曹,tsou],死,《說文》曰:「殂,往、死也。 」《文選》本「殂」作「徂」,義同。

2. 益州疲敝:益州,東漢州名,管轄範圍約為今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為蜀漢主要領土,此處借代為蜀漢。疲敝,困乏。 《文選》本作「罷弊」,同罷敝,均指疲勞困乏義。案:劉備於章武二年( 年)被東吳陸遜所敗,此後人疲物乏,蜀漢國力貧弱。

3.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這真是局勢危急、生死存亡的時刻。誠,實在、確實。秋,時刻、關頭。

4. 蓋追先帝之殊遇:那都是因為追念先帝的厚愛。蓋,乃、是。殊遇,特殊的待遇,指厚待。 《文選》本無「殊」字。

5. 誠宜開張聖聽: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意見。開張,擴張。聖,尊稱天子,此指後主劉禪。 「聖聽」,《文選》本同,《三國志.諸葛亮傳》作「聖德」,當涉下句「遺德」而誤。

6. 恢弘:廣大,此處作動詞用,解為擴大,有發揚、鼓舞之意。

7. 妄自菲薄:過分自卑,不知輕重。妄,亂。菲○粵 [匪,fei],微薄。

8. 引喻失義:指說話失分寸,內容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義,合宜、恰當。

9. 陟罰臧否:《說文》:「陟,登也。」「陟」○粵 [即,dzik]為登、升義,引申指提拔、晉升。臧○粵 [裝,dzong],善,引申為褒揚、獎勵。否○粵 [鄙,pei],惡,引申為批評、責備。此處用錯綜修辭,指賞功罰過。

10. 不宜異同:不應該有差別。異同,差異,此為偏義複詞,詞義著重於前一字「異」。

11. 作姦犯科:作惡犯法。姦,指壞事。 《三國志.諸葛亮傳》、《文選》本「姦」作「姦」,義同。科,科條法令。

12.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以彰顯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昭,光明,此指彰顯。平明:公平、清明。治,治理,施政。 《三國志.諸葛亮傳》、《文選》本「治」作「理」,蓋避唐高宗李治之諱而改。

13. 內外異法:內外,指宮中與宮外(即前文述及的丞相府中)。異法,相異的法則。

14. 良實:賢良、信實。

15. 志慮忠純:志慮,心志、思慮。忠純,忠貞、純正。

16. 簡拔以遺:簡拔,選拔。簡,同「揀」。遺,留下。

17. 悉以諮之:悉,全部。諮,同「諮」,諮詢、商量。之,代詞,代指上述各人。

18. 裨補闕漏:裨○粵 [悲,bei],助益。闕○粵 [缺,kyt],同「缺」,缺失。漏,漏洞、疏漏。

19. 有所廣益:可以提升效益。 《文選》本此句後多一「也」字。

20. 性行淑均:性行○粵 [衡,hang],性情、行為。淑,善良。均,平,指處事公平、公正。此處用錯綜修辭,指個性善良,行事公正。

21. 曉暢:通曉、精通。

22. 試用:任用。

23. 督:武職,中部督,掌管禁衛軍。

24. 優劣得所:人才優劣,各得其所。所,處所,指適當的職位。此句末《文選》本、《古文觀止》本有「也」字,《三國志.諸葛亮傳》缺。

25. 痛恨:痛心、遺憾,與現今稱「痛恨」為「極端憎恨」之意不同。

26. 布衣:平民。古時一般百姓僅穿著粗布衣服,故以布衣借代為平民百姓。

27. 躬耕:親自耕種,此指隱居。躬○粵 [工,gung],「躳」之俗字,身也,引申指親身。 《說文》:「躳,身也。從身從呂。躬,躳或從弓。」

28. 苟全:苟且求全。

29. 聞達:揚名顯達,此指當官。聞○粵 [問,man],有名望。

30. 卑鄙:出身卑微,見識鄙陋。此乃自謙之語,與現今稱「卑鄙」為言行惡劣、缺德之意不同。

31. 猥自枉屈:委屈自己貶低身份。猥○粵 [委,wai],猶「辱」,一說通「委」,委曲,均指委屈對方降低身份之謙敬辭。自,自己,指先帝劉備。枉屈,委屈,有屈尊就卑之意。

32. 顧:拜訪。

33. 諮:詢問。

34. 遂許先帝以驅馳: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遂○粵 [睡,soey],於是,文言常用副辭。許,應允。驅○粵 [拘,koey]馳,奔走效勞。

35. 夙夜:日夜。夙○粵 [叔,suk],早。

36. 庶竭駑鈍:希望能竭盡自己平庸拙劣的才能。庶,庶幾,表示願望的副詞。竭,盡。駑○粵 [奴,nou],劣馬。鈍,刀鋒不利。 「駑鈍」,以劣馬與鈍刀借喻才能低劣平庸,乃自謙之辭。

37. 不勝:不盡。勝○粵 [升,sing],勝任。

一詞多義

1. 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詞)

宮中府中(內,裏,中間,方位名詞。下文“愚以爲宮中之事”中的“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詞)

以諮諏善道(道理,名詞)

3.分

今天下三分(分開,動詞)

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本分,名詞。)

4.然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然而,可是,轉折連詞)

然後施行(這樣,指示代詞)

5.遺

以光先帝遺德(遺留,動詞。下文“深追先帝遺詔”中“遺”同)

以遺陛下(給予,動詞)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與“無”相對,動詞。下文“有所廣益”中“有”同此)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來連接整數與零數,數詞)

7.論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判定,動詞)

每與臣論此事(談論,議論,動詞)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嚴明,形容詞)

以傷先帝之明(英明,聖明,形容詞)

9.行

然後施行(做,執行,動詞)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詞)

必能使行陣和睦(行列,這裏指軍隊,名詞)

10.能

必能裨補闕漏(能夠,助動詞。下文“必能使行陣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稱之曰能(能幹,有才能,動詞)

11.所

有所廣益(……的動詞,特殊的指示代詞。下文“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此臣所以報先帝”中“所”均爲特殊的指示代詞,具體的指代對象可以從上下文來體會)

優劣得所(地方,處所,名詞)

12.當

諮臣以當世之事(正在……的時候,介詞。下文“今當遠離”中“當”同此)

當獎率三軍(應當,應該,助動詞)

13.任

受任於敗軍之際(任用,委任,動詞)

則攸之、禕、允之任(責任,職責,名詞)

14.臨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副詞)

臨表涕零(面對。動詞)

15.效

恐託付不效(實現,副詞。下文“不效則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責任,名詞)

16.言

進盡忠言(話,言論,名詞。下文“若無興德之言”、“察納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說,動詞)

17.以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詞,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爲)

以光先帝遺德。(連詞,來)

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致於)

受命以來。(表限定)

是以衆議舉寵爲督(因爲)

諮臣以當世之事(用)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因爲 )(用來)

18.爲

俱爲一體(是)

衆議舉寵爲督(擔任)

19.臣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謹慎(自稱,我)

20.良

此皆良實(形作名,善良的人)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賢良)

21.於

還於舊都(到)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對)

苟全性命於亂世(在)

22.所以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表原因,…的原因)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以所,用這些來)

23.益

有所廣益(好處)

至於斟酌損益(興辦,增加)

 

主旨&段落大意

主旨

作者在開首分析當時天下以及蜀漢的情況,說明出師北伐的原因;然後為後主提出治國方針,希望後主虛心納諫,處事公正,賞罰分明,「親賢人,遠小人」。最後透過回憶自己與先帝的往事,表明自己對於蜀漢的忠心耿耿,強調自己對先帝以及後主的忠誠之心。

段落大意

段落段意主旨
第1-2段

1. 分析國勢危急,引起後主緊張,認真思考國情 (不利因素)

1.1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2 天下三分,益州疲敝。

2. 指出內外百官捨身不懈,乃因先帝生前厚待之故, 期盼後主傳承先帝美德,守護蜀漢基業。 (有利因素)

分析情勢
  1. 勸勉後主要光大先帝遺德,激勵將士志氣: (廣開言路)

1.1 宜開張聖聽 

1.2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1. 勸戒後主要彰顯平明之治,讓內外百官繼續忠心為 國:(嚴明法度)

 2.1 宮中府中,陟罰臧否 

2.2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3 不宜偏私,內外異法

進言勸諫

勉以君德

第 3-4 段
  1. 勸勉後主親賢遠佞,以史為鑒;完成先帝遺願,復 興漢室。當中又分兩個層次:(選用賢才)

 1.1 為後主推舉政治、軍事各方方面之賢才,並 指出先帝與其之關係,望後主加以重用:

  •  宮中:侍中郭攸之、費禕 侍郎董允  
  • 府中:尚書陳震、長史張裔(文官) 參軍蔣琬、將軍向寵(武官) 

1.2 以史證加強說服力,並指出先帝對此歎息痛 恨,望後主以史為鑒:  

  • 正:親賢遠佞,先漢所以興隆 後主依此治國,漢室可興 
  •  反:親佞遠賢,後漢所以傾頹 桓、靈誤國,望後主引以為戒 
進言勸諫
第 5 段
  1. 自述生平,明志自誓,盡忠報效先帝及後主:  (出師明志)
  • 本性淡泊,躬耕自足,苟全性命,不求聞達。 
  •  二十一年來,辛勤為國,不為名位,完全是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 受先帝遺命以來,夙夜憂歎,恐傷先帝之明。 為保國家興隆,渡瀘南征,平定叛亂。 

    2. 出師在即,誓志「攘除奸凶,還於舊都」,完 成「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
抒懷明志 
第 6 段
  1. 臨別敍情
  • 本性淡泊,躬耕自足,苟全性命,不求聞達。 

2.  請後主督責內外大臣要各盡職分,自己亦要察納雅 言,主動思考及徵詢治國良策,以完成先帝遺詔。  

抒懷明志、

勉以君德

課堂問答

1. 諸葛亮為甚麼不在表中指明朝中小人的名字?

(一)北伐在即,即將遠離後主,若明言小人名字,恐將引起小人不滿,伺機

報復,顛覆朝政。

(二)表中力勸後主宜選賢任能,親賢遠佞。若後主聽從,自會遠離小人;若

不從,於表中檢舉小人亦於事無補。

2. 《出師表》明明是給後主的表書,諸葛亮為何在表中屢次提及先帝?

(一)希望以父子之情感動後主,叮囑他要追念先帝遺訓。

(二)說明內外大臣盡忠後主,乃因感恩先帝殊遇,勸勉他要繼承父德,公正

執法,選賢任能。

(三)激勵後主要發憤圖強,繼承父志,以復興漢室為任。

(四)利用先帝名義與權威,突出老臣身分,並加強說服力。

(五)借感念先帝來抒懷明志,表白自己忠君愛國的心意。

3.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提出了不少忠告,試舉例說明之。你認為當中

哪一種是作者最為憂心的?為甚麼?

(一)廣開言路:「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二)執法公正:「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不宜偏

私,使內外異法」。

(三)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親小人,遠賢臣,

此後漢所以傾頹」。

(四)自謀自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陛下亦宜自

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四項忠告中,諸葛亮最憂心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後主年紀尚輕,又寵

信小人,而今臨近北代,即將遠離後主,諸葛亮不得不擔心小人會趁機

顛亂朝政,破壞北伐計劃。而且,親信小人正是後主的弱點,若能親賢

遠佞,則其餘各項均可落實。

4. 《出師表》為臣子向國君進言的奏表,但諸葛亮在表中卻屢以告誡口吻規勸

後主,似乎逾越了君臣之禮。為甚麼諸葛亮要用這種告誡的口吻說理?試加

以分析說明。

(一)諸葛亮輔佐先帝劉備創建蜀漢,功高權重,是蜀漢重要的開國老臣。

(二)劉備臨終前曾託孤予諸葛亮,並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故此,對後主而言,諸葛亮不只是老臣,更有如君父一樣的特殊地位。

(三)由於諸葛亮的特殊身份,《出師表》中除了表達臣下對後主應有的恭謹

態度外,間有採用告誡口吻者,旨為加強文章語氣,叮嚀後主要發憤圖

強,不但沒有逾越君臣之禮,更表現出懇切動人的誠意。諸葛亮不卑不

亢的語氣,輕重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正符合其特殊的身份與地位。

5.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自述身世及志向,當中有何用意?

(一)諸葛亮身繫國家要職,權高位重,故借述明身世,說明自己本性淡泊,

不求功名,只為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才出效忠,從而釋除後主猜疑。

(二)表白自己盡忠為國,對先帝及後主忠心耿耿。

(三)表明自己受先帝託孤之命,突出老臣地位,借用先帝權威以加強說服

力。

(四)說明北伐的意義與有利條件,指出當時「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正是

伐魏的好時機。

(五)回顧歷史,指出先帝創業艱難,而今國勢緊張,勸勉後主要發憤圖強,

繼承父志,以復興漢室為任。

6. 諸葛亮將自己與劉備的遇合及個人的感懷,放在《出師表》的最後部分。如

果改將這抒懷明志的部分放在文首,是否會影響這篇表書的感染力呢?請想

一想。

如果將個人感懷的部分置於文首,開章即突出諸葛亮的功勞與地位,容

易令全文重心失衡,影響表書的說服力,甚至引起後主猜疑及不滿。

相反,現在以分析國家形勢起首,可以引起後主緊張國情,更加專注於

表書內容,對當中「廣開言路」、「執法公正」、「親賢遠佞」等勸諫有更

深印象。說理之後,再在文末加入諸葛亮的感懷部分,動之以情,有助

將前文的理念順利推展,加強全文的感染力,收畫龍點睛之效。

 

修辭及寫作手法

修辭

一、對偶

  •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兩個句子結構相近,詞性相對,這樣可以增強文章的節奏感,令讀者感受到語言整齊勻稱的美。

二、錯綜

  • 陟罰臧否
  • 志慮忠純
  • 裨補闕漏
  • 性行淑均

作者運用錯綜法,故意使本來整齊的表達形式變得錯落有致、參差不齊,文章因而不致呆板,反而靈活多變。以上四例中的「陟罰臧否」當為「陟臧罰否」,「志慮忠純」當為「志忠慮純」,「裨補闕漏」應為「裨闕補漏」,「性行淑均」當為「性淑行均」。

三、借代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利用借代法,能夠引起讀者聯想,使事物特點更見突出。作者以「秋」這個一年之中的特定時間——豐收季節借代所有關鍵時刻,以平民身穿的「布衣」借代平民。

四、頂真

  •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

使用頂真能夠令文句前後承接,更見連貫,而且文氣銜接得當,可令文章具氣勢。

 

寫作手法

一、情理兼備

前半說理,後半抒情。但前半議論兼及抒情、記事,後半寓抒情於議論、敘事,全文的論、情、事互相緊密結合。

動之以情:表示對先主知遇之恩十分感激;表示對後主亦忠心耿耿;表示即將遠離的不捨之情。

說之以理:分析蜀漢面臨的危局,指出將士忠貞的有利條件,列舉可用之文武賢臣,援引史例強調任用賢臣,察納雅言的重要。

二、正反論證(對比論證/正反對比/對比手法)

  •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宜」和「不宜」的建議作對比:正面向後主說明應該做的事,勉勵他要兼聽納言;反面向後主說明不應該做的事,告誡他切勿堵塞言路。

  •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以「宜」和「不宜」的建議作對比:正面向後主說明應該做的事,勉勵他把官員的賞罰交付負責的官員判定;反面向後主說明不應該做的事,告誡他切勿偏袒徇私。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史例,也是舉例論證
    以用人之策(親賢遠小與親小遠賢)和國家興亡(興隆與傾頹)作對比,突出用人之策不同,國家命運截然不同,說明親賢遠小的重要。

  •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以其出身和本志對比受命之後的表現和志向。表白自己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報效後主,表達自己忠君愛國的心志。

想提昇英語能力?為你推薦香港熱門英文導師!

你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