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為韓愈透過大量古今對比、正反申論,強調古之學者與現今都應從師的重要性,使用精湛寫作手法來道出自身所傳述的「古之學者必有師」重要道理。本文為DSE中文科卷一,十二篇範文的其中一篇,自從2018年香港教育局將「範文」考題引進DSE考試以及中國語文科評核標準後,精讀十二篇範文對考生來說更加重要,以下針對《韓愈・師說》的語譯、段落大意、注釋、修辭寫作手法加以分析並精選整理出文章要點,希望可幫助到各位同學在準備DSE中文考試時能更加得心應手: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韓愈・師說》學習重點
1. 善用修辭
《師說》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寫作手法替文章增加精彩度,搭配感歎詞將作者的情緒推至高處,使讀者跟著作者的情緒一同起伏,結合了頂真、對比以及論證等寫作技巧,將想陳述的概念與反對的理解完整呈現出來。而在DSE考試中常會出現針對作者的寫作技巧加以出題,為了測驗學生是否有清楚明白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方法為何以及使用此技巧為了讓讀者有什麼感受。
2. 詞彙理解
《岳飛之少年時代》內容擅長使用短句的句式作為結構,透過五字、六字等不同字數編排句式,讓整個文章富有靈活度,但同時又能感受到其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對比句以及相關詞彙,須了解兩個不同立場的所使用的詞彙才可以幫助在閱讀時更加有效,建議在複習時可以拿出一張紙畫出表格並將作者所撰述的「古之學者」與「士大夫」兩者劃分,將形容兩種學者的詞彙寫在上面,可以更快速的理解文章含義,並搭配下方所提供的重點注釋輔助理解詞彙意涵。
3. 道理闡述
透過精湛的對比手法來替文章增添豐富度同時加以闡述作者的道理,小編建議考生在溫習此文時可以仔細研究作者是如何透過描述兩種類型的學者藉以道出自己對於學習的觀念,因為在DSE考試中會有針對作者想表明之含義為何來考學生,若可以在溫習時重複問自己,作者為什麼想傳這個理念呢?使用什麼方式來傳達?要如何使用?等問題,可以在實際考試時更有概念。
4. 相互呼應
在文章開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便在後文接續提出「聖人無常師」及「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兩者之間來做呼應,使得文章架構縝密,而在DSE寫作中,常會有針對呼應句子來出題,像是請學生提出與「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相互呼應的句子為何,藉以測驗考生是否清楚理解文章之架構,建議在溫習時可以將相互呼應的文句製成表格,更加有效複習範文!
《韓愈・師說》作者、背景介紹
作者簡介
岳飛(公元 1103 – 1142)為南宋之抗金名將,雖然家庭出生貧窮,但從小便聰穎過人、尊師重道且喜好學習兵法,後則於當任樞密副使之時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年五十七,唐代河陽人,自稱 「祖籍昌黎」,故世稱韓昌黎。於晚年時期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後世稱「韓文公」。二十五歲登進士第,因上書請求寬減民眾徭役,期望可為關中民眾免租稅,而被貶至陽山。唐穆宗即位後,奉旨回京。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敬宗即位,同年十二月韓愈因病去世,年五十七。韓愈因反對六朝以來之駢偶文風,而提出「古文」運動,主張「文以載道」、「詞必己出」等概念,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是唐代著名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流傳於世。
《韓愈・師說》背景介紹
據學者所考證與調查,韓愈《師說》寫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當時韓愈三十五歲,擔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因反對當時「恥學於師」的門第風氣而撰寫,認為唐代以官位高低區分門第以及對待他人的方式實為不妥,並認為士大夫的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之心理為不正確的態度,並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主張,希望可以匡正時弊,為當時風氣做出一些改變。
《韓愈・師說》原文+白話譯文
以以下為各位提供《師說》原文及白話譯文 :
第一段原文: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古代求學的學者一定會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學生道理,講授學業知識,解答學生學習問題的。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不能有疑惑呢?有疑惑的卻不向老師請求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就永遠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所了解的知識和悟出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以他為師表;而在我之後出生的人,若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多,我也會跟從他學習並以他為師。我所學習的是知識本身,哪裡會管他的年紀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高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知識它所存在的地方,便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第二段原文: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唉!從師求學的傳統早已失傳久遠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眾人很遙遠了,並且跟從老師學習並向老師請教學問之道理;而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起來相差很遙遠,卻以向老師學習這件事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聰慧,愚人就更加愚昧,而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並選擇老師來教導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對於從師學習而感到可恥,糊塗啊!那些教他讀書,學習讀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會去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像是句讀知道要學習,大的方面像是解惑卻丟棄,我沒看到他聰明在哪裡。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巫醫、樂師以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可恥。士大夫這類人,談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會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為什麼嘲笑,他們就會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夠稱他為老師呢?」將地位低的人視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已不再重複,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奏樂之人,各類工匠,是被士大夫們看不起的,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真是令人感到奇怪啊!
第三段原文: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聖人並沒有固定的老師,像是孔子曾經將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視為老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與專業,只是像這樣罷了。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齡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已經學習了,他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重點註釋
師說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2,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3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4;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6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7。
嗟乎8!師道9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0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11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12。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3。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14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15,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16,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17,小學而大遺18,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19。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20。”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21,今其智乃22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23!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24、萇弘25、師襄、老聃。郯子之徒26,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27,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28,作師說以貽之。
編號 | 原句 | 註釋 |
1 | 古之「學者」 | 求學的人 |
2 | 「其為惑也」 | 他所存有的疑惑 |
3 |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聽到,引申為知曉了解 |
4 | 吾「從而師之」 | 跟從對方並拜他為師 |
5 | 「吾師道也」 |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 |
6 | 是故「無」貴「無」賤 | 不論、不分 |
7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意指哪裡有道的存在,哪里就存在我的老師 |
8 | 「嗟乎」 | 唉,嘆氣詞 |
9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從師的傳統,呼應上文「古之學者必有師」 |
10 | 其「出人」也遠矣 | 超乎於眾人標準之上 |
11 |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 作動詞用,指不如、不及他人之意 |
12 | 而「恥學于師」 | 因向老師學習而感到羞恥 |
13 |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 因此聖人更加聖潔聰慧,愚人更加愚眛笨拙 |
14 | 「于其身」也 | 對於他自己 |
15 |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 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與知識 |
16 | 「句讀之不知」 | 不知道文句該斷在何處 |
17 | 「或師焉,或不焉」 | 對於文句不懂會問老師,有了疑惑無法解決卻不願問老師 |
18 | 「小學而大遺」 | 小的(句讀)知識要學習,大的(疑惑)卻丟棄不學 |
19 | 不恥「相師」 | 拜他人為師 |
20 |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 向地位低的人請教為師就感到羞恥,向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 |
21 | 君子「不齒」 | 看不起 |
22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竟然 |
23 | 「其可怪也歟」 | 這難道值得感到奇怪嗎 |
24 | 「郯子」 | 春秋時期郯國的君王,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有關官職之事 |
25 | 「萇弘」 | 東周敬王時齊期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知識 |
26 | 郯子「之徒」 | 這一類的 |
27 | 「不拘于時」 | 不會受到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影響 |
28 | 「余嘉其能行古道」 | 讚美嘉許他能遵行嚴從古人從師學習的態度 |
《韓愈・師說》主旨/寓意
本文為韓愈寫來贈與李蟠為了激勵其學習之用,透過說明向老師學習的作用、求學問的重要性以及何謂老師與老師的道理準則,道出不論地位貴賤或年齡高低,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更加以抨擊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錯誤學習觀念,提倡從師而學的良好風氣。
文章段落解析
《師說》全文共分四段,以勉勵李蟠良好學習態度為由撰寫出從師重道的重要性,善用對比的方式將古代與現今的學習風氣呈現出來,描寫出古代學者不分對方的年齡或地位貴賤,只要對方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對比現今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態度,並藉以抨擊當時敗壞風氣,作者在第一段便提出核心概念,文章結構明確,使用精湛的對比及寫作手法道出作者想傳達的理念,小編整理出全文四段之意涵與範例,供各位同學們做參考:
段落 | 段意 | 段意對映範例 |
第一段 | 提出本文重點核心論題,說明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選擇老師學習的標準。並提出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對比現今恥學於師的現象,借古非今,藉以說明身為一名老師是為了教導學生與為其解惑。透過指出不從師的危害帶出從師的重要性。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舉出現今大眾會以對方的地位貴賤、年齡長少做為擇師的標準,為下文做鋪陳。 | 「古之」學者必有師、「傳道授業解惑」、 |
第二段 | 透過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批評現今不尊重師道的不良態度和恥于從師的敗壞風氣。第一層指出古代人勇於學習向師對比現今眾人恥學於師,並帶出是否尊師重道才是判斷一個人是聖是愚人的關鍵;第二層,以現今眾人為孩子選擇老師而自己卻不從師來作對比;第三層,透過描述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敗壞風氣。 | 「古之聖人」、「恥學於師」、「小學而大遺憾」、「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第三段 | 以孔子為舉例,指出古代聖人尊師重道並從師的良好事跡,並藉以闡明從師的重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更加以闡述身為一名學者更應該向擁有該領域專業的人請教,從而成為聖人,而聖人也是需要不斷向他人學習的。透過舉出孔子為例證,因孔子為眾人心目中的良好模範至聖先師,能加強其文章的說服力。本段結尾以道出弟子與老師不應有貴賤之分與道在哪都可以行,只要那裡有道,就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 「聖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
第四段 | 道出本文撰寫原因,是為了表揚李蟠的不恥於師與尊師重道的良好學習態度。並在結尾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 「不拘于時」、「能行古道」 |
重點修辭及寫作手法
了解修辭手法不僅能夠提升考生中文寫作技巧,以此修飾文章,並能從閱讀文言文之中學習其靈活的運用方式,使整體文章更加通順、富含韓愈在《師說》巧妙運用了「對比」、「論證」、以及「對偶」等寫作手法來道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以古之學者對比今日士大夫對於學習向他人請教的態度來闡述自身對於「恥於從師」的敗壞風氣之嘆息,全文多處文句互相呼應,不只替文章增添豐富度更使讀者在閱讀時可以跟著作者心情一同起伏,從而認同作者想傳述的核心理念,而在DSE的考題中也會出現測驗作者的寫作手法與分析之考題,因此小編整理了幾項作者韓愈在《師說》中所使用的重點修辭及寫作手法,提供給同學們:
對比論證寫作手法
- 對比論證寫作手法介紹:
透過對比古之學者與今士大夫對於學習與向他人請教的態度作為出發點,將兩項不同立場的事物撰寫出來,描寫兩種不同之處,常使用正負兩種說法來做出對比的效果,在使用對比技巧時常會需要提出舉例來幫助立場更為明確,像是在文中作者舉出至聖先師孔子向他人請教之事蹟來加以論證「古之學者必有師」與「聖人無常師」之概念。
- 文內範例 :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強」舉出「聖人無常師」的概念,並以孔子做論證,再加上後文「三人行必有我師」,輔佐作者想表述的概念,以至聖先師孔子作為舉例實為聰明,因眾人皆公認孔子為聰慧之人,透過表述孔子也會向他人學習,不恥於師的學習態度,將從師學習這件事加以闡述,清楚表明自身提倡的學習概念。
頂真修辭法
- 比喻寫作手法介紹:
運用承接上一句最後一字的形式,前後互相頂接在一塊,呈現出作者語氣快速,迫切想闡述文章的重要概念以及營造出作者即將道出該文重點的緊張氛圍感。在描寫概念解釋以及自身道理時可以使用頂真法,使文章於該處增加速度帶出核心概念,讓讀者想了解更多作者所提出的理念。
- 文內範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在兩處重複文字中,皆可看出作者在前文停頓後馬上接續下文,可以感受出作者想要在該處調整文章的節奏感以及讓讀者可以知道他即將道出核心概念「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對偶修辭法
- 排偶寫作手法介紹:
在文章的前後兩句,或一句中的兩個詞語的詞性相同、字數相等、結構相似。 主要作用為使文章整體形式更加工整,音調和諧。 使讀者在閱讀文章時更加容易理解作者所要傳達之理念。常用在闡述自身理念時,因需要使用大量的句子來舉例論證,為使讀者閱讀起來更加快速及將整體文章呈現更為美觀工整,多半會使用對偶修辭法。
- 文內範例: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透過「生乎吾前」與「生乎吾後」兩種情況所表現的情形來做表述,可以觀察到後方接續的句子皆以相同形式呈現,增加了文章的美感與工整度,讓整體閱讀起來更加容易。
《韓愈・師說》歷屆試題隨堂考
看完以上《師說》的重點註釋以及相關解析後,相信各位同學一定更加理解本文核心概念並成功內化知識了!以下提供5個隨堂測驗,來看看你是否真的了解並準備好參加考試了呢?
1. 文中「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其中「身」字,意指為何?
A) 本身 B) 身體 C) 出身 D) 伸出
2.在韓愈《師說》中,提出「今之眾人」不願求師的原因為何?
A) 聰慧不足,甘於不才
B) 恥於下問,隨波逐流
C) 天性愚鈍,懼怕相師
D) 自以為是,目無尊長
3. 文中周同「射三矢,皆中的」,「的」的意思為何?
A) 頂真 B) 誇飾 C) 對比 D) 擬人
4.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A)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
4.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A)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
5. 韓愈《師說》「聖人無常師」一句,在文章的結構上起甚麼作用?
。
隨堂考解答
點我看解答💡
- (A)
- (D)
- (C)
- 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誰能沒有疑惑?
- 呼應前文「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強調選擇老師的標準應是以該位老師是否領會到「道」來做出發點而不是因地位或年紀。
相關考試練習資源
- 試題練習資源:《師說》試題庫(文言指定篇章試題)
- 歷屆考古題資源: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歷屆試題|2020年DSE題目
- 網站資源:【十二篇範文雞精】DSE中文範文溫習攻略|題型、範文重點
- 影片資源:[HKDSE Chinese] 範文分析 – 師說
- 影片資源:10分鐘國文快速複習-師說
總結
綜合以上統整在DSE考試中針對中文範文之一的《師說》常會考到的重點注釋、寫作技巧以及主旨重點等精華筆記,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同學在準備DSE考試與實際考試時能夠更得心應手,也需要注意各別單詞的意思與特殊用法,可以幫助考生在面對問答題時更有方向,並搭配上方提供的題庫以及影片資源輔助學習,更有成效哦!
延伸閱讀
【DSE小組討論】5**中文說話3招最強技巧 (首輪發言+歷年題目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