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正在準備DSE中文科的考生,覺得卷一的考題穿插文言文、白話文考題,要花許多時間準備,也相當困難。卷一甲部的題目以十二篇範文為主,出題方向相對比較好掌握,因此建議考生要理解透徹。以下我們節錄莊子《逍遙遊》(※註)當中DSE考試最常出現的段落,並整理出考題會出現的段落大意、白話文譯文、注釋、修辭手法,為考生做個考前重點整理,並附上與《逍遙遊》相關練習題,希望幫助考生全面性的理解《逍遙遊》的段落文意,以及莊子在《逍遙遊》當中欲闡述的中心思想。
※註:以下莊子《逍遙遊》的文章節錄,引用謝向榮編著的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欲知《逍遙遊》完整內文可參考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逍遙遊》學習重點
理解莊子中心思想—「逍遙」
莊子在《逍遙遊》當中清楚展現莊子的中心思想—「逍遙」。莊子透過引用的例子:不龜手之藥、狸狌與斄牛,表達人應放下成見,順應自然才能重新體會「大與小」、「有用與無用」;又透過莊子與會子的的言論,傳達泯除執念,不受世俗或傳統觀念束縛的重要性,也突顯莊子精神上絕對自由的「逍遙境界」的難能可貴之處。
理解論證手法的運用
《逍遙遊》最後兩段文使用了許多工整且巧妙的論證手法,也值得考生寫作時借鏡。文中透過「狸狌與斄牛」、「宋人與客人」的對比較之下,加強說服性。同時也使用舉例論證、比喻等手法,讓道裡顯得淺顯易懂、發人深省。考生也可善用這些論證手法,運用在DSE作文題型時好好發揮,加強個人論述。
善用故事(引用)加強論證性
撰寫論說文時,想要強調個人主張,或是讓複雜的理論讀起來簡單易懂,就考驗作者如何引經據典,以及善用證據、故事佐證的能力。而莊子向來善於引用故事來加強個人主張,並突顯抽象的思想與道裡。考生如果在撰寫論說文時如想增添可讀性,考生便可參考《逍遙遊》中的手法,並且熟悉各個經典文學背後闡述的含意,才能靈活運用在文章裡。
善用修辭手法運用
《逍遙遊》當中使用不少修辭手法如:對偶、誇飾、比喻等修辭,使文章讀起來引人入勝。對偶句型可讓文章自成一種文學意境,讓文章讀起來節奏明快,具有抑揚頓挫的對稱美感。善用比喻法能夠使物描述的物品具象化,而運用在論說文當中,比喻法也能將抽象的概念、思想具體的表現出來。誇飾法則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力,將平凡無奇的文句產生一股張力,具有鮮明立體的效果。只要考生善用這些修飾法撰寫作文,都有機會讓考官眼睛為之一亮,拿下高分。
比較兩種思維差異,以多角度閱讀與思考,培養個人洞見
準備DSE簡答題或作文,最重要的是針對議題產生「洞見」並清楚地表達出來。如果我們平時都秉持與他人一樣的想法,不去思考其他可能性的話,思想便容易顯得狹隘,也難以形成個人洞見與想法。莊子的《逍遙遊》就是勸世人放下成見,達到精神上無拘無束的境界。而我們若在閱讀時也能拋下主觀成見,而是有意識地以多種不同的角度來看閱讀,變能逐漸形成個人獨特的見解,也能在撰寫作文時文思泉湧,寫出好文章。
同時,《逍遙遊》內善用對比論證方式敘述,讀者能從莊子與惠子的對談,比較兩種思維的差異。考生也能從中比較古今思考上的差異,並延伸去思考哪些觀念是你認同或不認同的。透過這樣的思考訓練也有助於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並發展批判性思維。
《逍遙遊》作者、背景介紹
作者簡介
莊子本名莊周,是戰國時期代表道家學派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與同為道家學派的老子並稱「老莊」。莊子擁有豐沛的的想像力、思想靈活多變,又善於語言表達,因此能將難以言喻的哲理寫出來並發人深省,也被譽為「文學的哲學家」。而莊子也有不少著作體現了他對「道」的思想,包含《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其中又以《逍遙遊》最能體現莊子的「逍遙」哲學思想。莊子的逍遙思想,即為人類在精神(心靈)上絕對的自由。他提出人如果想達到精神上自由自在的境界,就需要屏除既定的成見、執念,並且順應自然,才能不受到世俗的思維、知識、物質外型所拘束,以更宏觀的格局看待事物。
其中DSE中文科考試又經常節錄《逍遙遊》當中的最後兩段作為範文。此兩段即透過莊子與他的友人—惠子(本名惠施)的辯論之下,對照出惠子因為受到世俗的影響而變的眼光狹隘,思想上也無法自由自在;莊子則善用故事,表達他看破侷限的視野,因此思想上不受他人言論所限制,能在精神上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這兩段也是最能展現莊子中心思想上經典的段落,準備DSE的考生如果想多了解莊子,建議先閱讀並理解《逍遙遊》的文意。
《逍遙遊》(節錄) 原文+白話譯文
以下為各位提供《逍遙遊》(節錄) 原文及白話譯文 :
第一段原文: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的種子,我栽種它之後,收成有五石大的容量。我用它來盛水,但它不夠堅固無法撐起自己的重量;剖開它做成勺子使用,卻又太大,沒有容器可以裝下它。這個葫蘆大而中空,但我認為它沒有什麼用處,就打破它了。」莊子回應:「你實在是不擅長應用『大』物品啊。宋國有個擅長製作預防手指龜裂藥品的人,他們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家業。有個客人打聽此事,就願意出百金買下藥方。於是他與家人商量後便說:『我家世代都靠漂洗絲絮為生,也不過賺到一點錢;如今有人出百金高價要買下這個製藥的技術,那我就賣吧。』客人得到藥方後,就遊說吳王。當時越國侵略吳國,吳國派他作為將領出征,在冬天與越國人打水戰時,大敗越軍,吳王便封賞他土地。同樣的預防手指龜裂的藥方,有人靠它受到封賞拿到土地,有人卻只會用來洗絲絮,這就是使用方法所造成的差異啊。今天你有五石這麼大的葫蘆,為何不考慮把它做盛腰舟漂浮在江湖上,而是擔憂它太虛大沒有用處呢?可見你的見識還是太短淺又狹隘了!」
第二段原文: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人稱它為樗木。它的樹幹太肥大而不平整,小樹枝彎曲的形狀又不合乎正圓,它就生長在路邊,木匠都不會回頭看一眼。您現在的言論也是如此,雖然很宏觀遠大,但就現實面來說沒有用處,這樣眾人還是會捨棄吧。」莊子回應:「你難道沒看過野貓跟黃鼠狼嗎?牠們屈伸埃在地面,等待地面上的小動物;到處東跳西越,不避開高低差,最後掉進機關,死於網中。再看看犛牛,牠的身子就跟天邊的雲一樣,牠非常大,但卻不會抓老鼠。今天你有一棵大樹,又怎麼會愁它沒有用處?你何不將它種植在沒有人的鄉間,或是寬闊無邊的原野,在樹旁無憂無慮的閒晃,在樹下悠然自得地躺下?大樹不會遭到斧頭砍伐,也不會妨礙到其他人,它沒有用處,又哪會受到什麼困苦呢?」
重點註釋
逍遙遊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1之成而實2五石3,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4,則瓠落無所容5。非不呺6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7之。」莊子曰:「夫子固8拙9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10不龜手11之藥者,世世以洴澼12絖13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14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15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16,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17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18也夫!」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19擁腫20而不中21繩墨22,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23,立之塗24,匠者不顧25。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26;東西跳梁27,不辟高下;中於機辟28,死於罔罟29。今夫斄牛30,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31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32,廣莫33之野,彷徨34乎無為35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36,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編號 | 原句 | 註釋 |
1 | 我「樹」之成 | 此處做為動詞使用,意指:種植、培植 |
2 | 而 「實」 五石 | 兩種注釋,一為「果實」,做名詞使用;一為「容納」,做動詞使用 |
3 | 而實「五石」 | 石為古代的一種重量單位,五石換算下來約120公斤 |
4 | 剖之以為「瓢」 | 此吹為頗開葫蘆所製成的勺子,為盛酒的器具 |
5 | 則瓠落「無所容」 | 形容勺子太巨大又不夠堅固,沒有用途 |
6 | 非不「呺然」大也 | 形容物品外形大而中空、虛大的模樣 |
7 |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 打破 |
8 |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 此處做為副詞使用,意指:實在是、真是 |
9 |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 此處做為動詞使用,意指:不擅長 |
10 | 宋人有善「為」 | 製作 |
11 | 「不龜手」之藥者 | 預防手指龜裂、凍傷 |
12 | 世世以「洴澼」絖為事 | 漂洗 |
13 | 世世以洴澼「絖」為事 | 以絲絮為材質的布料 |
14 | 請買其「方」百金 | 配方,此處指藥方 |
15 |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 賣出、轉賣,此處為出賣技術的意思 |
16 | 越「有難」 | 此處指軍事行動,指月國侵略吳國一事 |
17 |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 腰舟,可繫於腰間的酒器,也可作為渡水之用。 |
18 | 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 意同「蓬心」。蓬是一種莖葉不直的小草,比喻知識不夠淵博,無法通情達理 |
19 | 其「大本」擁腫 | 樹木的主幹 |
20 | 其大本「擁腫」 | 形容樹木肥大又不端正的模樣 |
21 | 而不「中」繩墨 | 此處做為動詞使用,意指:符合 |
22 | 而不中「繩墨」 | 古代木匠用來畫直線的工具 |
23 |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 | 古代木匠用來畫圓圈的工具 |
24 | 立之「塗」 | 意同「途」。指擺放在路途、道路上 |
25 | 匠者不「顧」 | 回頭注視、觀看 |
26 | 以候「敖者」 | 敖意同「遨」,意指在地上走動的小動物 |
27 | 東西「跳梁」 | 梁,意同「踉」,此處指野貓與黃鼠狼到處跳躍的模樣 |
28 | 中於「機辟」 | 機關,此處指捕捉動物的捕獸夾 |
29 | 死於「罔罟」 | 用於捕魚或獵捕動物用的網子 |
30 | 今夫「斄牛」 | 意同犛牛 |
31 | 而不能「執」鼠 | 捕捉 |
32 | 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 | 寬闊無人的鄉下。此處也比喻指領悟「道」之後能夠通往精神不被是間影響,能夠無拘無束又優游自在的精神境界 |
33 | 「廣莫」之野 | 異同「廣漠」,遼闊空曠 |
34 | 「彷徨」乎無為其側 | 形容優遊自得的模樣 |
35 | 彷徨乎「無為」其側 | 形容無憂無慮、隨意的模樣 |
36 | 不夭斤斧 | 此處的「夭」為折斷之意;「斤」為斧頭之意。意即大樹不會遭到斧頭砍斷、摧殘。 |
《逍遙遊》主旨/寓意
《逍遙遊》的經典之處,在於藉著莊子與惠子的對談中,體現出「逍遙」,也就是精神上的優游自得的可貴之處。同時也點出人類經常受到物質、知識、組織規範所限制,而產生許多憂慮或煩惱。其實要達成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只要泯除先入為主的觀念並順應自然,自然能看破侷限,思想上變得無憂無慮。
以節錄的第一段來看,莊子以「不龜手藥方」為例,突顯出用途有大小之別,能夠「用大」還是「用小」在於有沒有放下執著、看破侷限,讓用處適得其所。第二段則藉由了狸狌與斄牛的生活型態,表達了萬物皆有用,也有各自的限制。突顯出有用與無用,其實端看你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如果能捨棄成見,以宏觀角度看待,變能領悟「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道理。
文章段落解析
《逍遙遊》全文約11個段落,除了充分傳達出莊子的逍遙思想,在撰寫技巧上莊子也巧妙運用各種動物對照出小用與大用、有用與無用的區別。以下針對DSE考題經常出現的兩個段落做文意上的解析,由於此段落也被列為十二篇範文其中之一,建議考生熟記範文的段落大意,以及文中莊子欲闡述的寓意。如此一來考生能更熟悉文言文題型,也能在甲部試題有效拿下分數。
段落 | 段意 |
第10段 (倒數第2段) |
藉由惠子與莊子的對話,探討兩人對於「用途」大小的差異,「大用」與「小用」取決於你心境的寬廣程度,並端看你如何使用。 惠子先是以狹隘的角度,認為大葫蘆的用途就是要能夠作為器具(裝水的器具、勺子)來使用,才是「有用」。莊子則以「不龜手之藥」的故事為例子,傳達出宋人因為受到家族世代的觀念影響,難以看出不龜手之藥有其他更大的用途,於是只為了眼前短小的利益賣出藥方。相對地客人則有靈活變通的思維,即便出百金購買,也懂得善用不龜手之藥的價值,用它打贏戰爭並獲得封地,得到更大的收穫。 莊子最後回應惠子,大葫蘆可作為腰周使用漂浮在江湖上,並藉由兩人的對談,點出大用與小用的差別,與當事人的心境大小有關。如果抱持成見,以狹隘的眼光看待事物,就難以突破限制,僅能發揮小用;唯有放下既定思維,才能突破限制,看到事物真正有價值的一面並發揮大用。 |
第11段 (倒數第1段) |
藉由惠子與莊子的對話,探討兩人對於「用途」的定義,以及「有用」、「無用」全憑你看待事物的角度與視野所影響。 惠子以樗木為例,說明樗木的樹幹與枝葉不符合木匠做木材的規則,所以即便種在路上也沒人要看,是無用之物,並指出莊子的言論也是大而無用。莊子以「狸狌與斄牛」為例,點出有用與無用,其實是取決於你用何種角度去看待與定義。以獵捕生物的角度來看,狸狌靈巧又活躍,善於捕鼠,屬於「有用」;斄牛體型浩大卻笨重,不會捕鼠,屬於「無用」。但以生物演化論的角度來看,狸狌為了捕食經常跳躍,容易掉入機關死亡;斄牛則因為不會捕鼠,反而避開了禍害,得以生存。 莊子最後回應惠子,你以製作木材的角度看待樗木,它當然屬於無用。但以植物繁衍的角度來看,正因為樗木不適合做木材,而不會受到木匠砍伐;種植在寬廣的鄉間,它也不會妨礙到他人,自然能避開危險而存活於世,達到繁衍的目的。 莊子運用以上兩個例子,巧妙點出人經常受限於單一角度去判斷事物「有用」還是「無用」。其實只要能換個角度看待,你所認為的無用,也可能發揮出大用的效應。並且能理解「萬物皆有用」的道理,思想也不會被世俗所困,達到精神上真正的自由。 |
重點修辭及寫作手法
《逍遙遊》除了傳達了莊子的中心思想,莊子也善用比喻、對偶、反問等修飾法,讓文章讀起來生動易懂,因此在DSE中文科考試也會延伸出不少與修辭法相關的考題。《逍遙遊》也藉由莊子與惠子的辯論,善加利用對比論證法加強了莊子想傳達的看法,考生也可以參考《逍遙遊》中出現的修辭用法,提升個人寫作技巧。
比喻
比喻 用詞 | 含意 | 文內範例 |
蓬之心 | 原意是指莖柔軟不直的小草,此處見識淺薄,思考閉塞,無法通情達裡的意思。 | 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
繩墨、規矩 | 原意是木匠量測樹木直線、圓規的規則,此處比喻世俗人對於「成功」定義的各種規範。 |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 |
狸狌 | 原意是野貓跟黃鼠狼,由於野貓善於捕捉小動物,又以精明形象示人,此處比喻有才能的人。 | 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 |
斄牛 | 原意同字面上斄牛,由於擁有巨大體型卻因為不會捕捉動物,此處比喻的無用之人。 |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 而不能執鼠。 |
斤斧 | 原意是斧頭,此處比喻仕途上人與人之間的鬥爭。 | 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
對偶
文內範例 | 白話文譯文 |
中於機辟,死於罔罟。 | 掉入機關,死在網子。 |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 | 樹幹過於肥大而不合乎木匠認定的筆直線條; 樹枝過於彎曲而不合乎木匠認定的圓規曲線。 |
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 在樹旁閒晃而悠然自得,在樹下躺臥而自得其樂。 |
誇飾
誇飾物品 | 含意 | 文內範例 |
大瓠 | 形蘆葫蘆的果實的大小有「五石」(約現代120公斤),實際上並非依照真實重量所述,實為誇飾法 |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
斄牛 | 形容斄牛的體型巨大 |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 |
對比
逍遙遊中最後兩段,以精巧且工整的用語、故事來說明莊子與惠子看待「有用」與「無用」之間的差異。
對比物品 | 含意 |
蓬之心 vs 江湖 |
蓬草只生長在山林的草地之中,無法向外伸展,因此思考容易受到侷限;江湖的邊境則為寬闊,能夠以廣納各種事物與意見,因此思維上靈活變通。 以蓬草與江湖的差異,對比惠子與莊子在心境上的差異。惠子的蓬之心,經常以世俗角度(既定的成見)侷限自己;莊子則拋下成見,因此更能展現靈活變通的思維,精神上得以無拘無束,不受世俗所限制。 |
宋人(小用) vs 客人(大用) |
宋人眼光短淺,只為獲得錢財輕易賣出配方;客人則擁有遠見,得了藥方後活用在戰場上,還獲得土地,其獲利遠超過宋人。 以宋人與客人處理藥方的方式,藉此突顯讓物品產生大用與小用的關鍵。宋人與客人擁有同樣預防手指龜裂的藥方,但隨著眼光高低之別,使用方式的差異,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結果。並提點世人如果想讓物品發揮最大效用,就要只要放下既定思維與成見,並讓它適得其所,才能發揮其「大用」。 |
狸狌 vs 斄牛 |
以狸狌與斄牛的生存方式,傳達出「無用之用」的重要性。光從動物獵捕的能力來看,狸狌積極在施展「捕獲」的才能,到處獵捕小動物並自鳴得意,自然被視為有用之物;斄牛則不會捕食小動物,自然被認為是沒用之物。但以生存方式來看,狸狌到處跑跳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陷入機關而喪命;斄牛正因為沒有顯見的用處,不容易遭到襲擊,得以安然度日。
此段落也強調凡事不能只以單一視角(能否發揮才能)來判斷事物,有用無用其實是人類相對比較出來的,並點出無用最大的用處在於能夠精神上過的逍遙快活,實屬於「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
有用 vs 無用 |
以樗木的外型突顯惠子與莊子的視野格局的大小。在木匠的標準之下,樗木的樹幹與樹枝都不符合木匠期待的「標準」,所以是「無用」;但若以植物繁衍的角度來看,樗木不會妨礙到乘樹之人休息,因此能避開被砍伐的危險,得以悠然自得存活於世界。
此段落也突顯出有用與無用皆為人類主觀看待的角度,只要懂得換個角度看待事物,萬物皆有用,皆能發揮長處。 |
疑問(反問)
疑問修辭法中的反問語氣,不僅可以引發讀者思考,也能加強語氣,激發讀者的感情。《逍遙遊》內變多次使用反問句型,來加強說服力。
文內範例 | 用意 |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 回應惠子「大而無用」的指摘,並以反問方式回應惠子「拙於用大」的思維。 |
子獨不見狸狌乎? | 以反問句引發讀者思考,在提出狸狌與斄牛例子,加強個人論證。 |
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 回應惠子「樗木」不合乎木匠繩墨、規矩而無用的言論,並以反問方式突顯惠子目前困在侷限性思維裡,因此看不出樗木的用處。 |
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以此句為自己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論點,做一個強而有力的收尾,引發讀者深省。 |
《逍遙遊》歷屆試題隨堂考
《逍遙遊》是莊子「逍遙」中心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同時文章內運用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對比修飾法作為論證,也因此《逍遙遊》所傳達的精神與精彩的寫作手法經常出現在DSE的中文科卷一考題裡。以下整理一些與《逍遙遊》相關的歷屆練習題,考生可以在閱讀譯文、注釋後,測驗一下自己目前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在正式考試前加緊練習,並熟悉十二範文,取得基本分數。
1. 將文言文轉換成白話文
- 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 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2. 判斷並寫下以下紅字所標示的用語的詞性、詞意
例句 | 詞性 | 詞意 |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 ||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 ||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 |
3. 根據粗體字標示的用詞,圈選出正確的詞義
-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A.種子 B.種植 C.贈送 D.果實 - 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A.製造 B.打破 C.不善 D.贈送 -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A.種植 B.不善 C.製造 D.贈送
4. 簡答題,請寫下文句所使用的修辭法,並說明其用意或好處。
莊子提到宋國人和客人的故事,這是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這種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5. 簡答題,根據內文的觀點,提出個人想法並論述。
莊子認為樗有甚麼優點?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
隨堂考解答
點我看解答💡
● 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認為它沒有用處,便把它打碎了。
● 看來你的心還是茅塞不通啊!
● 現在一下子賣出藥方就可以獲得百金,就答應他吧。
題目與答案來源:香港大學《逍遙遊》(節錄)試題庫
● 人稱代詞 / 它(大瓠)
● 副詞 / 實在是、真是
● 副詞 / 無意義
題目與答案來源:香港大學《逍遙遊》(節錄)試題庫
● (C)
● (B)
● (B)
題目與答案來源:DSE Sphere- 使用對比論證法。提出洗棉絮為業的人遵從世代傳承下來的既有思維,無法善加利用藥方;而客人則靈活運用同一個藥方,藉此戰勝敵國並取得封地。透過宋人和客人對於「不龜手之藥」的使用方法,突顯客人因為打破既有思維,能夠看到不龜手之藥能可做為更遠大的用途,而獲得更多的利益。使用對比論證的好處是能夠突顯兩件對立事件的差異,讀者能馬上分辨高下,作者也能藉此加強論證,增加說服力。(※註)
題目與答案來源:聖公會蔡功譜中學高中互動中國語文練習題 - 莊子能夠欣賞樗木原本樹幹擁腫、樹枝彎曲的姿態,正因為不適合作為木材,才能夠免於被人砍伐的禍患。我同意作者的觀點,因為惠子在敘述樗木的外型時,就已經使用單一(木匠)的角度去評斷。然而世界上依然有很多角度可以去評斷一個事物的好壞與用處。使用單一角度不僅不夠客觀,也可能無法發現樗木的優點。像是以樹木生長的角度來看,繁衍才是其最大目的,而樗木避開了被砍伐的危險,得享天年正是樗木的優勢。(※註)
題目與答案來源:聖公會蔡功譜中學高中互動中國語文練習題
※註:以上簡答題的參考答案僅提供思考方向為目的,考生若直接抄錄,作為提交的答案而影響分數,本網站恕不負責。
相關考試練習資源
上述的練習題你都答對了嗎?其實DSE光是針對文言文,就會延伸出許多不同的出題方式。建議考生不要死記注釋,而是理解十二篇範文文章中的精髓,才是得高分的關鍵。以下整理與《逍遙遊》相關的變化試題,建議考生可以多從以下的題目練習,確實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和各段落的文意,面對文言文題目才能夠輕鬆作答。
徹底理解莊子《逍遙遊》也有助於發展批判性思維
由於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要精神,許多考生對於莊子《逍遙遊》中的道家思想、逍遙的定義,覺得比較抽象且難以理解。建議考生要充分理解莊子《逍遙遊》中最後兩段的文意,以及理解莊子想藉由故事傳達的用意是什麼,才能拿下基本分數。
許多DSE考生準備十二篇範文或文言文題型時,光是專注在背誦文言文的詞性、注釋、譯文就花上許多功夫。然而DSE中文科的考題是變化多端的,只是記住基本的文意、詞語用意與修辭法頂多拿到基本分,分數很難再往上提升。建議考生要全面理解《逍遙遊》當中傳達的寓意,也可以延伸閱讀莊子其他著作理解莊子的中心思想,也可以從文中提到的寓意,找老師、家教、同學討論並交流彼此的看法。藉由此訓練方式,考生能夠發展批判興思維,面對DSE變化題型就能擁有個人見解,好好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