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詞三首全分析】必考語譯、賞析和修辭讓你一篇全搞定!

宋詞的詞三首: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秋情》、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被選入DSE中文科的考試內容,是考生準備DSE中文卷一必讀的文言文。由於宋詞的寫作手法善於借由景色、人物來抒情,並將作者的寓意、情懷寄託在景物、事件當中。考生若不熟悉每個用詞的注視與文意,或是沒有徹底理解作詞人的創作背景、修辭手法,便很難從簡短的文字中猜出作者想傳達的寓意。以下我們先介紹宋詞的緣起與發展,並介紹宋詞的體制與派別的差異,再逐一解析詞三首的譯文、注釋與寫作手法,幫助考生全面理解詞三首欲傳達的精隨。無論DSE中文卷一出現哪些宋詞,都能輕鬆取分!

認識宋詞

圖片來源:人人焦點

宋詞的起源與發展

宋詞是盛行於中國宋朝的一種文學體裁。宋詞由長句、短句組成,由於是搭配樂曲來填詞,因此方便吟唱,宋詞又有曲子詞、長短句、樂府、樂章等名稱;而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

宋詞雖然盛行於宋朝,其實在唐朝末期,部分文人的創作已經發展出宋詞的結構。由於唐朝的詩已經發展到顛峰,難以再開創新局面,再來受到外來音樂傳入的影響,部分文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把嘗試宴會時演奏的宴樂(燕樂)填詞,便逐漸引入了文壇。而晚唐的溫庭筠是最早專注於作詞的人,並且逐漸為詞體的成熟度與風格建立出重要的貢獻。進入宋朝後,詞的創作才開始流行,並成為文壇的主流,同時隨著不同風格衍伸出不同的流派。

宋詞的體制介紹

宋詞的體制又依照詞的字數、段數等規範來區分。由於詞是配合音樂所創作、填詞,因此也會形成不同的詞調,以下逐一解說宋詞的體制。建議考生要先理解宋詞的體制,面對DSE中文科的文言文題目才不會感到害怕。

體制項目 說明
詞牌 詞牌可以說是樂譜的名稱,由於詞是配合音樂所創作、填詞,詞牌名稱與詞的內容多半也沒有關聯,只是遵守詞牌的字數、句子數、平仄、押韻、聲調的規定去填詞。宋代常見的詞牌名有《虞美人》、《念奴橋》、《醉花陰》等詞牌。
詞題 詞牌與詞的內容大多沒有關聯,因此有些作者也會在詞牌後加上題詞,揭露創作的主題
字數 詞又依照長短篇幅來分類。依照字數分成以下三種:
.小令:小於或等於58字
.中調:介於59~90字之間
.長調:大於或等於91字
詞序 有些作者會在詞的前面用一段文字介紹填詞的由來,因此被稱為詞序。詞序也是理解作者創作動機的一段文字。
段數 詞又依照文體的結構來分段。分段的用意在於指示樂曲演奏到此,要停頓的意思。宋詞在分段上沒有硬性規定,有些詞不分段,有些詞按照以下方式來分段:
.單調:沒有分段
.雙調:分成兩段,其中上半部稱為上段、上片、上闋;下半部稱為下段、下片、下闋
.三疊∕四疊:分成三段或四段
平仄 依照不同的詞牌有各自的平仄規定,填詞時需要留意嚴謹的規範
押韻 每個詞的最後一個字需要押韻。依照詞牌而定,可以有不同的押運方式如下:
.每一句都押韻
.隔單一句子押韻
.隔多個句子押韻
押運也依照詞牌,可以選擇一韻到底,或是換韻

宋詞的派別介紹

宋代的詞展成熟,也隨著創作者的風格演形成各自的派別。在當時又主要區分為婉約派、豪放派、格律派。介紹各個流派的特色如以下。

派別 風格與創作特色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婉約派 主要內容多為兒女風情,題材相對較狹窄。作詞上注重結構縝密、音律和諧;詞語使用上較圓潤、清新;以細膩手法傳達朦朧美的意境為主。閱讀起來富有婉轉、柔美、內斂之美。 溫庭筠、柳永、李清照、李煜等人 《蝶戀花》、《如夢令》、《醉花陰》、《虞美人》、
豪放派 主要內容題材較廣泛,舉凡民間疾苦、愛國情操、山水壯闊景色等,皆可列入題材。作詞上多使用氣勢恢弘、直率、坦承的詞語。閱讀起來能感到一股恢弘氣魄、氣勢磅礡的感受。 蘇軾、辛棄疾、陸游、陳亮、陳與義、劉克莊等人 《念奴嬌·赤壁懷古》、《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謝池春·壯歲從戎》、
格律派 主要以抒發自我感情為主,又稱為騷雅派。作詞上十分講究詞藻的優美程度,以及聲律對稱的工整程度。閱讀起來有精密、格調雅潔的感受。 周邦彥、晁端禮、晁衝、晁衝、田為等人 《暗香》、《疏影》、《湘月》、《念彩雲》、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重點

理解蘇軾個人背景的重要著作

蘇軾早年與弟弟同中進士,但也因為性格耿直導致一生仕途不平順,曾多次被貶官。而《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蘇軾隨著「烏臺詩案」被貶官到黃州時的創作。即便如此,蘇軾的詞擴大了當時北宋的題材,並擅長運用借景抒情、說理懷古的寫作方式,開創了豪放詞派,為文學歷史上創下了新的地位。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的壯闊、豪放不羈的寫作手法,正是理解宋詞豪放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引用歷史故事作為題材

蘇軾熟知歷史,並根據歷史事實的基礎,用短短的字句,以及比喻、借代等多種修辭手法,就能將歷史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考生可以學習蘇軾的寫作手法,多閱讀古文詩詞,並善加運用在DSE中文科的作文裡,無論是撰寫抒情文或議論文,都能表現出你絕佳的文學素養。

善用借景寄意、渲染氣氛

許多宋詞都有借景寄意的寫作手法,用來渲染氣氛。以《念奴嬌·赤壁懷古》來說,透過描寫眼前實景(江水、石壁、海浪),也能令人聯想到當年周瑜在赤壁之戰的英勇表現,戰爭烽火四起的感受。考生在寫作上也可以採用這種不直接說明心情,而是透過相似的景色、情境來比喻自己的心情,如此一來寫作手法能更顯高明、出色。

善於首尾呼應的描寫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裡善用詞語作為前後呼應。首句「大江東去」象徵時間一去不復返,「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也表達了物事人非,藉此象徵後浪推前浪的感慨,並與最後的「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做呼應,表述自己無需執著於得失而憂鬱。如果寫作文時,要寫的字數、篇幅較多,考生可以考慮在文中適當在開頭與結尾做呼應,使文章讀起來更有一氣呵成的效果。

善於描寫自然景色

《念奴嬌·赤壁懷古》在開場就描述了赤壁磯宏偉的自然景色。蘇軾善於用字選詞,運用比喻、誇飾法將壯闊的景色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考生在DSE作文描寫場景時,也可多發揮想像力與修辭手法來描繪景色,這也會是考官評判考生寫作技巧的重點之一。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背景介紹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諡文忠。蘇軾是北宋時期的大文豪,並與父親(蘇洵)與弟弟(蘇轍)並列為「三蘇」,其重要的文學地位也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蘇軾在詩詞等創作方面影響後人深遠,詩與黃庭堅齊名,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蘇軾成為進士不久,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政策,被外放至杭州通判,以及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後來又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洲,擔任團練副使。

蘇軾一生創作許多詩詞並廣為流傳,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二年所撰寫。蘇軾藉著遊歷黃洲外的赤壁磯的壯麗風景,緬懷三國歷史英雄人物之餘,也感慨自己當年的風光也如同無限美好的三國風光逝世,藉此抒發個人懷才不遇的心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白話譯文

以下為各位提供《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白話譯文 :

圖片來源:master-insight.com

原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大江流水不斷滾滾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沖刷淘盡千古英雄人物。在舊營壘的西邊,人稱就是三國周瑜擊破曹操大軍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簡直穿過了天邊,驚濤的浪花拍打著江岸,捲起的浪花如千萬堆白雪。這雄偉的江山如圖畫一般,一時之間湧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周瑜當年,小喬剛嫁給他,周瑜風度翩翩滿懷英姿。手搖白羽扇頭戴青絲綸巾,從容地僅在談笑之間就擊破敵軍的戰船,灰飛煙滅。如今我造訪此地並神遊在當年的戰場上,你可笑我多情,我也提早長出白髮了。人生就猶如一場夢,舉起酒杯祭奠江河上的明月。

原文來源:香港教育局
白話文翻譯參考出處:讀古詩詞網

重點註釋

圖片來源:Unsplash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1盡、千古風流人物2。故壘3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4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5。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6,雄姿英發7。羽扇綸巾8,談笑間、檣櫓9灰飛煙滅。故國神遊10,多情應笑我11,早生華髮12。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13

編號 原句 註釋
1 沖刷、沖洗
2 風流人物 指名留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名人
3 故壘 指過去留下的遺跡、營壘
4 周郎 指周瑜,字公瑾,為三國時代吳國的名將,掌管吳國大軍
5 周郎 此處指浪花,形容驚濤駭浪的模樣
6 小喬初嫁了 了(liǎo)。小喬:喬玄的小女,嫁給周瑜。赤壁之戰距離小喬出嫁已有10年左右,在此處比喻周瑜年少得意的時期。
7 雄姿英發 發(fā),英發:見識非凡。此處形容當時周瑜擁有卓絕言談、卓越見識。
8 羽扇綸巾 羽扇:使用白羽毛製成的扇子。
綸巾:綸(guān),青絲製成的頭巾。此處指古代儒將的裝扮。
9 檣櫓 檣(qiáng)也意同:強虜。此處指曹操水軍戰船。
10 故國神遊 故國:舊地,指赤壁戰場。
神遊:遊歷於想像、夢中之間。此處指沉浸於當年赤壁之戰的氛圍。屬於倒裝句,原意:神遊故國。
11 多情應笑我 倒裝句,原意:應笑我多情。
12 華髮 半白的頭髮。
13 一尊還酹江月 尊,意同樽:指酒杯。
還(huán):寄託。
酹(lèi):酒放在地上以示祭奠。此處指將酒放在地上祭奠,表達尊敬之意。

參考資料來源:讀古詩詞網

《念奴嬌·赤壁懷古》主旨/寓意

圖片來源:品詩文網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個人晚年的經典作品。上片著重於描繪赤壁磯當前雄偉遼闊的景色,緬懷起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再由「遙想」一詞承接起下片的內容,著重描述周瑜當年青年有為的形象,並藉此對比自己中年被貶謫的處境。

蘇軾藉由走訪赤壁磯抒發心情,以虛(過去的三國歷史)實(現在的個人處境)之間的轉換,表達偉大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如今看來也煙硝去散。蘇軾便藉此轉換了自己鬱悶的心情,並領悟到人生短暫,世俗間的一切都會隨著時間沖刷而流逝的道理,便將心情寄託於大自然(明月)之中,放下抑鬱。

上片、下片大意

段落 內文原文 大意
上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作者就地寫景,描寫赤壁風起浪湧的狀況場景,來展現其歷史意義、雄偉的意境與景象。並以「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表達自古以來的英雄人物,都會隨著自然萬物與時間推移遠去,傳達物事人非的感慨。
下片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著重描寫對三國歷史人物的懷念,藉此紓發個人仕途不順的心情。先描寫周瑜當年在戰場上氣宇軒昂贏得勝利的模樣,再對比自己個人遭遇貶官,年華老去的模樣。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句表達作者懷念三國歷史的同時,也體悟到人生如夢一場,並能夠放下抑鬱的心情。

體制

詞牌 念奴橋
詞題 赤壁懷古
字數 長調(90字以上)
段數 雙調,分上片與下片
韻腳 物、壁、雪、傑、發、滅、髮、月

寫作手法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上片借由景物描寫赤壁磯氣勢磅礡的景象,下片則善於描寫人物(周瑜)表示周瑜當年英姿的模樣,無論是景色還是人物描寫都表達的栩栩如生。以下整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出現的寫作手法如下。

寫作手法 原文內文 手法說明
景物描寫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湧的壯闊景色,並富含歷史意義,呈現出氣勢磅礡的開場。
景物描寫 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運用誇飾修辭(亂石崩雲)、動態(拍岸、捲起)、借喻(浪花比喻千堆雪)的描寫手法,生動的描寫赤壁磯捲起滔天巨浪的壯闊景色,並藉由景致見證了三國的英雄豪傑。
人物描寫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使用借代(羽扇綸巾、檣櫓)、誇飾手法(檣櫓灰飛煙滅)、側面烘托(小喬初嫁了)的手法,形容周瑜當年文武兼備,擁有卓越不凡的表現。
借景抒情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藉由長江奔流與大自然壯闊的景色,抒發人生短暫的感慨,表達了無論曾經多偉大的英雄,都會隨著時間而流逝的道理。
借事抒情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藉由周瑜年紀輕輕就擊破曹軍,年輕有為的模樣,抒發蘇軾在稍有年紀(早生華髮)卻大事無成,被扁去黃州的感慨。

重點修辭

修詞使用 內文原文 說明
借代 檣櫓灰飛煙滅 檣櫓:將船代表曹軍的所有船艦
借代 羽扇綸巾 頭戴青絲巾手持白羽扇是儒將的打扮,此處代表周瑜
誇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意指周瑜能迅速將敵對船艦攻破,形容周瑜才智過人且從容不迫的模樣。
誇飾 亂石崩雲 形容四周的巨石直逼天際般的壯闊景色
倒裝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 原句: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形容作者遊歷在歷史遺跡之間,沉浸其中的模樣。
比喻
(明喻)
江山如畫 比喻眼前壯闊景色如名畫般優美
比喻
(明喻)
人生如夢 比喻人生短暫,人世間的一切也像夢一般虛無飄渺
比喻
(借喻)
捲起千堆雪 比喻浪花如雪積紛飛的模樣
對比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將周瑜年輕有為就功成名就的模樣,與自己在年華老去時卻被貶至黃洲、無所作為的模樣做對比。藉此紓發個人的感慨。
對比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以長久、永恆不變的大自然景物(江水、明月)和短暫的人的生命做對比。藉此表達作者將情懷寄託於大自然,消解憂愁。

《念奴嬌·赤壁懷古》歷屆試題隨堂考

圖片來源:Unsplash

1.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末以「江山如畫」總述赤壁景色,試分析詞中寫景部分如何符合「充滿動感」、「比喻傳神」這兩項特點?

請分析《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寫作手法

2.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慨歎「人間如夢」後,以「一尊還酹江月」作結。這兩句並列,有甚麼用意?作者藉這二句寄託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態度?

根據文意說明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裡寄託的情懷

3.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句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1.借喻 2.誇飾 3.借代 4.對比

A. 1、2

B. 1、4

C. 2、3

D. 3、4

隨堂考解答

點我看解答💡
  1. 【參考答案】
    (1) 充滿動感:詞的開頭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形容長江江水滾滾東流的氣勢;赤壁以「穿空」來形容亂石矗立天邊的壯闊景色。洶湧的波濤拍打岸邊,用「拍」和 「捲」,將靜態的景物賦予動態感,傳神地道出了景物的動感和氣勢。
    (2) 比喻傳神:作者以「千堆雪」來借喻浪濤拍打崖岸而產生的浪花泡沫,既符合浪花的顏色,又能展現出浪花四濺的臨場感。

  2. 【參考答案】
    (1) 用意:作者藉著觀看眼前的明月感受到「人間如夢」,兩句並列足以將短暫虛幻的人生,對比永恆不變的月亮。
    (2) 寄託:作者藉此寄託了自己豁達的人生態度。前面雖感慨自己年華老去,功績上也不如周瑜,但即便功業顯赫的「千古風流人物」和「豪傑」,最後也煙消雲散,不像月亮長存,那麼也無需過度在意自己仕途失意,屢遭貶謫的事情了。

  3. (C)


    題目與參考答案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二版)

李清照 ——聲聲慢‧秋情

《聲聲慢‧秋情》學習重點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了解李清照背景與風格轉變的代表作品

李清照是中國歷代以來最知名的女詞人。由於李清照的作品多從生活上取材,其作品的背景也反應宋朝歷史演變。考生多讀李清照的作品便能理解她的風格轉變。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以用詞委婉的婉約派為主,後期卻能開創許多獨特的寫作風格,其中《聲聲慢.秋情》便是善用疊字,並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達哀愁的情感,是了解李清照寫作風格轉便的代表作品。

善用景色描寫心境

李清照向來擅長藉著眼前所見之景色,表達內心細膩又複雜的情感。考生如果想在DSE作文中表達較複雜又內斂的感情時,也可學習李清照觸景生情、緣情寫景等寫作手法,便能在文章之間傳達出一種意境,讓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藉由描述五感意象,細膩地表達個人感受

李清照在《聲聲慢.秋情》內透過觸覺、視覺、聽覺等五感的意象來描寫秋天蒼涼的景致。而考生在撰寫DSE作文時,除了單純的描寫所見之物的視覺感受,適時加入聽覺、味覺、觸覺等五感的意象描寫,能將場景描繪地更生動、淋漓盡致,也讓讀者能體會作者的心情,有著更深切的感受。

善用自然的口語句型,提升親切感

《聲聲慢.秋情》的特別之處在於李清照並沒有使用特別複雜的修辭法,而是使用直白、自然的口吻來撰寫。此種撰寫方式反而更能讓讀者感到共鳴,也能更快意會作者欲傳達的感受。考生撰寫作文時,如果想跟讀者拉近距離,不妨適時加入道地的用語或方言,少了生硬的詞彙較能提升親切感,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善用反問語氣,加強描述個人情感

李清照為了加強內心哀傷的情緒,在《聲聲慢.秋情》裡也使用不少反問語氣,加重了自己的亡國、喪夫之痛。反問語氣用在議論文,能夠適時引導讀者反思,加強自己想表達的觀點;用在抒情文時可以加重語氣,將個人欲抒發的情感堆疊至高點。考生若懂得適時在文章放入反問語氣,便能讓文章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聲聲慢‧秋情》作者、背景介紹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是宋朝女詞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出生書香門第,也在優渥的環境下學習文學與各種國學常識。隨後嫁給宋朝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趙明誠,夫妻感情兩人非常要好。但隨著靖康之變,丈夫死於異地,李清照也被迫離開故鄉,詞的內容多轉為描寫她對亡國、丈夫的思念,以及物事人非的感嘆。

李清照對往後的中國文學影響深遠,並與同個故鄉(濟南)的知名詞人—辛棄疾,並列為「濟南二安」。由於李清照擅長使用白描手法作詞,文詞清新脫俗,重視協律也崇尚典雅,她也被視為婉約派詞人代表。而李清照的晚年作品雖然以抒發哀愁之情為主,但也因此被視為最能夠體現北宋滅國後,百姓哀傷難過的心情,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其中又以《聲聲慢.秋情》最具代表性。

聲聲慢‧秋情》原文+白話譯文

以下為各位提供《聲聲慢‧秋情》原文及白話譯文 :

圖片來源:fafa01.com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苦苦地尋尋覓覓,想找回失去的一切,卻只見冷冷清清的現況,讓人不得不感到憂愁苦悶。忽冷忽熱的天氣,是最難保養的時期。光是喝三兩杯淡酒,又怎麼能抵擋清晨(夜晚)的寒風?一群雁子飛過,正令人感到傷心,因為那是我舊時的相識。

菊花凋落堆積滿地,我也一臉憔悴,如今還有誰有心思摘採菊花?守著窗子,一人個又如何捱過天黑?細雨落在梧桐葉上,到了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不停歇。這情景,又怎麼能用愁一個字了結?

原文來源:香港教育局
白話文語譯參考資料來源:讀古詩詞網

重點註釋

圖片來源:Unsplash

聲聲慢.秋情

尋尋覓覓1,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2。乍煖還寒3時候,最難將息4。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5晚來6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7堆積,憔悴損8,如今有誰堪摘9?守著窗兒,獨自怎生10得黑!梧桐更兼細雨11,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12,怎一箇愁字了得13

編號原句註釋
1尋尋覓覓表達想找回失去的一切,所呈現出惆悵、迷惘的心態
2凄凄慘慘戚戚凄凄:指悲傷;
慘慘:指憂鬱;
戚戚:指憂懼的模樣。此處指一個人憂愁苦悶的樣子。
3乍暖還寒還讀(huán)。此處指天氣忽冷忽熱,季節交替,氣候不穩定的時期。
4將息意同休息、休養。古代方言。
5怎敵他指抵擋、應對
6晚來也作「曉來」解釋。
7黃花菊花
8憔悴損此處指菊花凋謝滿地的樣子
9誰堪摘誰:意同「何」,表示「什麼」,也可作為「人」解釋;堪:意同「忺」,表示「想要」。
10怎生怎樣的。生:作為語助詞使用。
11梧桐更兼細雨引用白居易《長恨歌》內文:秋雨梧桐葉落時。梧桐樹上飄下一片片走完走到生命盡頭的黃葉,細雨一點一滴打在梧桐葉上。此處表示哀傷、苦淚都在心頭的模樣。
12次第景象、光景、情形
13了得概括。整句意思為:怎麼能夠用「愁」一個字能道盡?

《聲聲慢.秋情》主旨/寓意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李清照透過借景抒情、五感意象描寫秋天淒涼的景色,藉此抒發思念亡國、亡夫的心情。除了充分表達了作者憂鬱寂寞的情緒,也含有對於未來感到不安的悲觀心情。《聲聲慢.秋情》即為李清照晚年代表作品之一,儘管脫離了早期作品的清晰婉約風格,但開創性的創作方式,依然讓這首詞在文學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清照擅長透過所見的景物、聽聞的事件來抒發心情。在《聲聲慢.秋情》的作品結構上也打破了上片與下片的體制,一氣呵成且專注地描寫自己對物事人非的感慨與憂愁,並善用疊字形成一種和諧且容易唱誦的曲調。這也是《聲聲慢.秋情》廣為人知、流傳許久的原因之一。

上片、下片大意

段落 內文原文 大意
上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描寫秋天氣候轉換,難以休養的情境。藉此描寫過去熟悉的事物,早已人事已非。藉此抒發國破、家亡、夫歿的惆悵場景。
下片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描寫庭院內菊花凋零、梧桐細雨的景象,表達此寂寞又孤獨的心情難以排解。

體制

詞牌 聲聲慢
詞題 秋情
字數 長調(90字以上)
段數 雙調,分上片與下片
韻腳 覓、戚、息、急、識;積、摘、黑、滴、得

寫作手法

李清照的《聲聲慢.秋情》運用了景物抒情,營造秋天淒涼的氛圍。並善用意象描寫引發讀者的聯想,短短幾個字便能將她對亡國、丈夫逝世感到憂傷的情景,深刻地刻畫出來。以下針對描寫景物的寫作手法加以解析。

●景物描寫

寫作手法 五感 原文內文 手法說明
景物描寫 觸覺 .乍暖還寒時候
.晚來風急
.藉由氣溫的變化,描寫秋天轉變成冬天前忽冷忽熱的天氣
.藉由晚上(清晨)冷冽的風,讓人感到寒意,描寫秋天冷冽的情境
景物描寫 聽覺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藉由描寫雨滴不斷滴落的聲音與情景,描寫如此愁悵的感情似乎也綿延不絕
景物描寫 視覺 .雁過也
.滿地黃花堆積
.藉由燕子飛過,用來說明亡國前,在北方見到的情景
.藉由菊花表示秋意正濃,菊花盛開,花瓣又落下的情景
  • 意象描寫

李清照擅長運用觸景生情與緣情寫景的手法,藉著眼前的景色,內斂含蓄地表達內心憂愁的情緒。觸景生情是指作者看到某些景物,進而觸發了心底的某種情感;情景交融則為描述場景時,作者將個人的情感與景象交相融合為一體的寫作手法;而緣情寫景,是指作家借由描寫景物的特點,在將個人主觀的感受投入在其中,藉此讓讀者理解作者深層難以言喻的情感。

寫作手法 類型 原文內文 手法說明
意象描寫 觸景生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藉由看到雁子飛過,想起了亡國前在北方時看見的「南來秋雁」的景色。表達思念國家、故鄉之情。
意象描寫 情景交融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藉由窗外下不停的秋雨的情景,描寫景色(梧桐更兼細雨)的淒涼之感,也描寫自己的心境(到黃昏、點點滴滴)交融在一起。用來表達自己思念國家與丈夫的心情也綿延不絕。
意象描寫 緣情寫景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藉由院子內菊花落滿地的情景,描寫花的狀態(滿地黃花堆積),也寫自己的狀態(憔悴損)。表達物事已非,自己也無心情賞花的憂慮心情。
  •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為作者不透過比喻修辭法,而是以直白、直接的方式說明自己當下的心情。

原文內文 手法說明
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以直白、直接的方式說明自己的哀傷愁悵的心情。並運用「悽悽」、「慘慘」、「戚戚」詞意稍有不同的疊字,陳述自己悲傷又複雜的心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藉由看到以往常見的景色,直接表達自己因此感到傷心。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透過庭院看到的淒涼景色,最後以此句作為總結,表達自己內心的哀愁多到難以形容,也難以消化的心情。

重點修辭

修詞使用 原文內文 說明
疊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到黃昏,點點滴滴
疊字能加強語氣的感情,並能將複雜難以言喻的心情,細膩地表達出來。作為宋詞演唱時,音調讀起來非常和諧,方便來回吟唱,並且能營造淒涼哀傷的感覺。
反問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以反問句來加重語氣,或是將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藉由反問引導讀者領悟到作者欲表達的寓意。在此多作為加強語氣使用,而驚嘆號結尾的反問句,更能表達作者欲傳達強烈的憂愁的情感。

《聲聲慢.秋情》歷屆試題隨堂考

圖片來源:Unsplash

1.《聲聲慢 秋情》開首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抒發愁情,以下哪一項不符合這些詞句在抒情方面的分析?

A. 逐步交代感情變化
B. 運用疊字,加強語氣感情
C. 運用直接抒情
D. 運用借景抒情

2.根據原文句子,試著試指出作者在以下各句中表達的情思。

原文 答案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  

3.試指出以下句子中粗體字所要強調的意思。

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隨堂考解答

點我看解答💡
  1. (D)
  2. 作者想喝酒取暖,卻難以抵禦凜冽的秋風,正如作者想要借酒消愁,卻難以排遣滿腔的愁緒。
    黃花凋謝枯萎,正如作者的面容憔悴,流露對自己年華老去的感歎。 黃花殞落遍地,也如同作者身處異鄉,孤苦無依的狀態。作者藉此抒發個人悲慘的處境。
  3. 【參考答案】 「守」字強調了作者心境上百般孤寂無聊,只好獨自在窗邊,看著窗外的時間非常久。


    題目與參考答案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二版)

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學習重點

圖片來源:master-insight.com

理解辛棄疾寫作風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辛棄疾的詞有多種變化,早期的作品雖然多為愛國情操的豪放之詞,後期也有田園山水、男女離別的愛情婉約詞。辛棄疾的詞打破了詩、詞、散文的界線,並能擴大詞的表現力與境界,獨自形成一種風格。後續辛派的詞人如:劉克莊、劉過、劉辰翁、陳亮,皆受到他的影響。

其中《青玉案.元夕》也是他風格轉變的重要代表作。建議考生可延伸閱讀辛棄疾不同時期的作品,並互相比較,就能更加理解他的文學風格與造就的文學成就。

善用典故,以巧妙方式暗藏喻意

辛棄疾非常擅長使用歷史典故增添詞的意象。《青玉案.元夕》下片提到的「美人」,便借由屈原經常用「美人」來表達自己對君王的忠心,《青玉案.元夕》提到的「美人」一來可解釋成辛棄疾對自己孤芳自賞的愛,一來也可指汴京(北宋的首都),展現出他對宋朝江山與百姓的愛。

而考生也可以善用歷史典故在DSE的作文當中,藉此能展現自己的文學素養之外,也能在文章中多蘊含一種精巧的意涵,大幅提升文章的質感。

善用襯托手法,營造高深意境

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的精彩之處在於作者善用襯托手法,營造出鮮明對比與高深的意境。上片主描述元宵燈節熱鬧的場景,下片描寫女人們暢談的模樣,直到最後才描寫一個離開眾人的女性,生動的營造出對比與巧妙的意境。

考生也可以在DSE的作文中善加利用襯托法,襯托法使用在議論文裡可比較正反的差異,並突現作者的觀點;使用在抒情文裡能夠渲染主體,讓作者欲傳達的事物的顯得更立體。

藉由描述五感意象,靈活還原場景

辛棄疾擅長透過五感來描寫實體的景物,使景像、人物都能靈活呈現。《青玉案.元夕》也使用了視覺、嗅覺、聽覺的描繪,生動地描述元宵夜人們出遊賞燈的熱鬧景象。而考生也可以學習如何運用視覺以外的寫作手法,來靈活還原想表達的場景。

善用伏筆,為文章增添驚喜感

《青玉案.元夕》擁有極高的文學評價在於辛棄疾埋下伏筆。在熱鬧的燈會裡突然有一個女子離開,而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尋找女子的身影,最後在「燈火闌珊處」找到「那人」,不僅巧妙點出自己欲寄託的寓意,也能給讀者一種驚喜的感受。

此寫作手法是透過在文章中寫入伏筆,並透過一些曲折、插曲的安排,能夠帶領讀者身歷其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同時也帶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考生在撰寫DSE作文時,也可藉由伏筆引發讀者思考,或是留下想像空間解讀。只要考生勤加練習的話,也能夠透過此種寫作方式,展現更高超的寫作功力。

《 青玉案‧元夕》作者、背景介紹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諡號忠敏。是南宋時期最知名的愛國詩人。由於出生時北方已經淪陷於女真族,他內心始終都懷抱「恢復中原」的心志,而這樣的情懷也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裡。他的詞多以關切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主題為主。雖然作品以豪放風格為主,但在豪邁的用詞當中又不乏細膩柔和的用詞,風格可說是比較靈活多變。

儘管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壯志,曾多次上奏議,導致他仕途不順、命運多舛。而《青玉案.元夕》的就是抒發他愛國之情難以讓朝廷與旁人理解的孤寂的心情,以及表達他自甘寂寞,依然不願同流合乎(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堅定心志。儘管壯志未酬,但絲毫不影響他的創作風格與文學地位,辛棄疾在當時即享「詞中之龍」之稱,並與蘇適合稱「蘇辛」;與同鄉的李清照並稱「濟南兩安」,對於後續的愛國文學影響深遠。

《青玉案.元夕》原文+白話譯文

圖片來源:pixabay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點我看此段白話文翻譯

東風吹拂的夜晚裡,花燈像花朵般在千棵樹上綻放,風一吹,又像滿天繁星如雨滴般落下。精緻名貴的馬車上飄來陣陣香氣,月光在天上轉動,高掛的魚龍彩燈上的花燈也跟著飛舞。女子們頭戴炫麗奪目的元宵頭飾談笑,一位美人輕聲笑著離開人群,我在眾人裡尋找她的身影有千百次之多,都沒看見她,突然回頭一看,發現她原來就站在燈火稀落之處。

原文來源:香港教育局
參考資料來源:讀古詩詞網

重點註釋

圖片來源:pexels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1。更吹落、星如雨2。寶馬雕車34滿路。鳳簫5聲動,玉壺光轉6,一夜魚龍舞7。蛾兒雪柳黃金縷8。笑語盈盈9暗香10去。眾裏尋他11千百度12。驀然13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14處。

編號原句註釋
1東風夜放花千樹東風:春風;花千樹:花燈像千棵樹般開花。此處指春風吹拂的夜晚,路邊高掛的花燈如千棵樹上的花綻放般的情景。
2星如雨星在此處指煙火或燈火。形容煙火或燈火像雨滴般落下。
3寶馬雕車寶馬:豪華又名貴的馬車;雕車:雕花、彩繪精緻的車,寶馬雕車在此處指名貴的馬車。
4此處指馬車上的人所散發出的香氣
5風簫風簫為簫的美稱,簫是一種傳統吹奏樂器。此處指四周繚繞著風簫吹奏的聲音。
6玉壺光轉玉壺:指明月,也有一說指白玉造型的燈。形容月光在天上閃耀。
7魚龍舞指魚形、龍形舞動的彩燈,形容燈飾如魚龍鬧海一般。
8蛾兒雪柳黃金縷蛾兒:指蛾狀的頭飾;雪柳:用娟與絲製成的頭飾。兩個皆為古代婦女在元宵節時配戴的頭飾。黃金縷:金色頭飾。
9盈盈形容女性儀態嬌美、談天時悅耳的聲音
10暗香原意是花香,此處指女性身上散發的香氣。
11泛指第三人稱
12遍、次數
13驀然驀(mò),猛然、突然
14闌珊稀疏的樣子,此處指燈火快燒盡,在幽暗中的微光閃爍的場景。

《青玉案.元夕》主旨/寓意

《青玉案.元夕》確切的創作時間雖不可考,但當時的背景是宋朝已遭到女真族佔領,朝廷內與辛棄疾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不同,以求和派占多數。當時辛棄疾對於復國派與求和派的紛爭感到心力交瘁,便借由借事抒情的寫作手法創作了《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運用豐富的感官描寫了眾人欣賞元宵燈會的景致,實則富含許多高妙意象的比喻。一來是傳達他的愛國之心難以被理解的孤獨情緒,二來是表達他縱使難以融入主流派,但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上片、下片大意

段落 內文原文 大意
上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描寫元宵節的夜晚裡,明月與燈光互相交應,街上繁華與人們出遊熱鬧不已的景象。
下片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描寫在觀賞燈飾時婦女們交談熱鬧的場景,作者藉由尋找一位女性的身影,隱喻自己也是一個不願意與他人同流合汙的人。

體制

詞牌 青玉案
詞題 元夕
字數 中調(59~90字以上)
段數 雙調,分上片與下片
韻腳 樹、雨、路、舞、縷、去、度、處

寫作手法

  • 景物描寫

辛棄疾善用五感描寫眼前的景致,透過描寫靜態的景物,卻能夠傳達出活靈活現的畫面感,能夠讓讀者跟著想像當時情景的一種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 五感 原文內文 手法說明
景物描寫 視覺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藉由元宵夜晚上的街景,描寫宋朝夜晚熱鬧非凡的街景,以及喧鬧的百戲表演.寶馬雕車香滿路
景物描寫 視覺 蛾兒雪柳黃金縷 藉由女性頭上配戴華麗的元宵頭飾,描寫女性打扮花枝招展的場面
景物描寫 視覺 燈火闌珊處 藉由女子站在燈光微弱之處,突顯該名女子與其他眾人不同之處,點出自己不願「從眾」的心志
景物描寫 聽覺 .鳳簫聲動
.笑語盈盈
藉由風簫吹奏的音樂、女性交談的聲音與笑聲,描寫眾人欣賞燈飾,人聲鼎沸的熱鬧場景
景物描寫 嗅覺 .寶馬雕車香滿路
.笑語盈盈暗香去
藉由馬車上的人與女性身上飄散出的香氣,描寫富貴之人與女性觀賞燈飾的場景
  • 借事抒情

借事抒情是借由描寫具體的事件,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此種寫作手法能夠牽引讀者跟著作者身歷其境,感受作者的心境,此寫作手法能夠增加情感渲染力,或是突顯作者想傳達的複雜、難以說明的心境。

寫作手法 內文原文 說明
借事抒情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借由作者尋找美人的過程,暗示自己不願輕易從眾、孤高的心志

重點修辭

修詞使用 內文原文 說明
比喻(借喻) 東風夜放花千樹 以千樹上盛開的花朵,比喻宋朝元宵夜裡街上掛滿了花燈
比喻(名喻) 星如雨 形容煙火如雨點滴落般繁多
誇飾 .花千樹
.星如雨
.香滿路
藉由誇飾手法形容燈飾(花千樹)、煙火(星如雨)、前來賞燈的人潮(香滿路)的數量眾多
對偶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以對偶句型形容元宵繁華的街景
借代 蛾兒雪柳黃金縷 藉由女性頭上配戴的元宵頭飾,代稱在場華麗又精心打扮的女性們
借代 寶馬雕車香滿路 藉由精緻名貴的馬車,代稱有錢人出遊賞燈
借代 暗香去 藉由暗香代稱女性的身影
疊字 笑語盈盈暗香去 疊字能加重描寫欲突出的情境。「盈盈」能夠強調女性談笑之間優雅的神態
襯托 .蛾兒雪柳黃金縷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前面提到眾多女性打扮艷麗,後面提及一位女性離開眾人,獨自站在燈火稀落處。襯托出「那人」不慕繁華的清高心志。

《青玉案.元夕》歷屆試題隨堂考

圖片來源:pexels

1.《青玉案•元夕》作者運用甚麼手法來突顯「那人」的形象?試加以說明

2.試指出《青玉案•元夕》開首「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描寫的對象和突顯的特點,並扼要說明詞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3.以下哪一項不是《青玉案•元夕》下片塑造「那人」的形象?

A. 超凡脫俗
B. 不諳世事
C.不慕繁華
D. 自甘寂寞

隨堂考解答

點我看解答💡
  1. 【參考答案】
    .手法:襯托 / 反襯。
    .說明:元宵佳節,用「蛾兒雪柳黃金縷」描寫許多婦女出遊都盛裝打扮,並且在街上「笑語盈盈」,且不時傳來陣陣「暗香」,嫵媚吸引人;而「那人」卻離開了眾人,獨自留在「燈火闌珊處」,藉此表現那人不隨俗的行為。作者藉一般婦女的表現,反襯 「那人」超凡脫俗、不慕繁華的形象。
  2. 【參考答案】
    .描寫對象:元宵夜璀璨的花燈、煙火
    .突顯特點:花燈和煙火數量眾多,在高處閃閃生輝。
    .修辭手法:作者一連以「花」、「星」、「雨」三個比喻刻畫既漂亮又密集的燈火和煙火。寫出元宵燈會佈滿了花燈和煙火在高處閃亮發光的熱鬧場景。
  3. (B)


    題目與參考答案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二版)

全面理解作者背景、宋詞發展,詞三首考題輕鬆拿分!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宋詞是許多DSE考生準備文言文考題的頭痛項目。不過經過上述的詳細介紹,與歷屆試題的演練之下,考生是否更能夠掌握宋詞精巧的寫作手法,也更了解詞三首作者分別想抒發、表達的心情呢?宋朝的文人在作詞時,通常也與自身的經歷、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建議考生在理解詞三首的內容以前,也先去了解宋詞發展與體制,再搭配宋朝的歷史與作者的背景對照著理解,就能夠輕鬆了解作詞人在創作背後想表達的用意了。

特別提醒考生,DSE中文卷一內詞三首相關的考題,經常針對宋詞內使用到的修辭手法,或是景物描寫的寫作手法來出題。建議考生除了理解每個詞與的用意之外,更要全面理解作者所使用的修辭與寫作手法,才能應對DSE中文卷一的變化考題。

延伸閱讀

輕鬆戰勝DSE 中文科!歷屆試題 (附解析)+操卷攻略

【中文DSE寫作手法】各種寫作手法 好處 例子大全

【十二篇範文雞精】DSE中文範文溫習攻略|題型、範文重點

【DSE中文卷一】死亡卷一必看溫習技巧!(*範文, 白話文, 文言文重點*)

想提昇英語能力?為你推薦香港熱門英文導師!

你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其他文章: